蛤不烂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那曲县桑雄区北。唐时吐蕃曾于此置驿站。《新唐书·地理志》: “阁川驿……百三十里至蛤不烂驿。”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那曲县桑雄区北。唐时吐蕃曾于此置驿站。《新唐书·地理志》: “阁川驿……百三十里至蛤不烂驿。”
即富溪津市。今福建福安市西南廉村。
西汉天汉四年 (前97) 改山阳郡置,封皇子刘髆为昌邑王。治所在昌邑县 (今山东巨野县东南)。辖境相当今山东巨野、郓城、嘉祥、金乡、鱼台、邹城、单县、曹县、成武等市县地。元平元年(前74) 国除为山阳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筑,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东。为巴里坤领队大臣驻地,光绪十四年(1888)废。
在唐长安城兴宁坊,今陕西西安市内。宋敏求《长安志》卷10:报圣寺“宣宗时河湟平, 出内藏缗帛建报圣寺于京城,设宪宗圣容于介福殿,又建虔恩殿为更衣之所,帝数临幸焉”。
在今四川盐源县。有盐井。民国《宁属调查报告汇编》:“其井一在市南街中,井深四十五尺,井口作长方形。可容四对水桶同时上下,称为班井。一在市东小溪南岸白崖之下,称为白崖井,或名硝水井,井为一大坑,较平地低
清置,属凤台县。在今山西晋城市南四十里栏车村。乾隆二十二年 (1757),移东冶镇巡司于此,寻裁。
今蒙古国巴彦洪果尔省拜达里克河。元《圣武亲征录》 载: 成吉思汗与汪可罕联兵攻乃蛮,回师至拜答剌边只儿之地,遭乃蛮伏兵截击。拜答剌为河名,“边只儿” 意为两河合流处,指今拜达里克河与扎克河会流点附近地
在今陕西富县西南。《元和志》 卷3鄜州直罗县: “罗川水,在县 (今直罗镇) 南二里。” 《清一统志·鄜州》: 直罗川,“ 《州志》: 直罗川自直罗城南注华池水”。
又作槃豆。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枣乡河入黄河处东岸。《周书· 于谨传》: 西魏大统元年 (535),“大军东伐,谨为前锋。至盘豆,东魏将高叔礼守险不下,攻破之”。《隋书·杨玄感传》: “玄感西至阌乡,上槃
又名椒陂镇。北宋置,属汝阴县。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北四十里焦坡集。宋欧阳修有 《忆焦陂》诗。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北部。面积67.7平方千米。人口5.6万。镇人民政府驻焦陂,人口5720。古时焦姓聚居于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