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俗名千佛洞。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敦煌录》: “ (沙) 州南有莫高窟,在州二十五里。” 上下五层,高低错落,南北长约1600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 《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记载,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到唐代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后不断建造和重修,至今仍保留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色塑像二千四百一十五身,唐、宋木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发现藏经洞后,洞内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鄂登堡等人盗窃和破坏。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所有洞窟进行全面维修。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俗称千佛洞。在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千米处。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5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00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建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今尚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壁画和塑像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性艺术宫殿。石窟形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窟外原有殿宇,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窟最大者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最大者高33米,小者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殊。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达40多平方米。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活动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构图精细,栩栩如生。窟内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可构成长达25千米的画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藏经洞后,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大量珍贵文物被盗窃。1943年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进行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建国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1984年建立敦煌研究院。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莫 高 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