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茶陵县

茶陵县

西汉武帝封长沙王子刘訢为侯国,后改为县,属长沙国。治所在今湖南茶陵县东七十里古城营。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隋废。唐圣历元年 (698) 复置,属衡州。移治今茶陵县。南宋绍兴九年 (1139) 升为茶陵军。元复改县。至元十九年 (1282) 升为州。明初又降为县,属长沙府。成化十八年 (1482) 复升为州,1913年改为茶陵县,属湖南湘江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东部、湘江支流洣水流域,东邻江西省。属株洲市。面积 2507 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9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今八团乡古城营(俗称茶王城),属长沙国。《元和郡县志》云:“因南临茶山,县以为名。”东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属湘东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入湘潭县。唐迁县治于今县城。武德四年(621年)再置,属南云州。贞观九年(635年)废。圣历元年(698年)复置,属衡州。五代晋属楚潭州长沙府。北宋属衡州。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升为茶陵军。后复为县。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为州,属湖广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降州为县。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县为州,属长沙府。1913年改为县。1914年属湘江道,1922年直属省。1927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同年11月于茶陵县城建立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属湘潭专区。1959年与酃县合并,称茶陵县。1961年酃县复原建制。1968年属湘潭地区,1983年属株洲市。地处湘东山地南部。洣水、茶水、沔水、洮水、马伏江等河流流经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为主,甘薯、棉花、苎麻、花生、茶叶次之。大蒜、生姜、白芷久负盛名,有茶陵“三宝”之誉。林产多松、杉、南竹、油茶。矿产有煤、铁、钨,并有铅、锌、锡、萤石、石灰石等。有机械、建材、采矿、轻纺等业。省属湘东钨矿、湘东铁矿设境内。湘东铁路、106国道过境,茶永公路东通江西省。洣水常年通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纪念地有1927年中共茶陵县委会旧址福音堂、列宁学校旧址毗塘书院等。名胜古迹有铁犀亭、秦人古洞、赤松坛、皇雩仙等。


猜你喜欢

  • 冶坊堡

    北宋熙宁五年(1072)改冶坊寨置,属秦州。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四十里黄门乡。金升为冶坊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冶坊寨置,在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属秦州。金升为冶坊县。

  • 定国山

    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四里。《元和志》 卷9徐州彭城县: 定国山,“后魏武定五年,慕容绍宗欲击梁贞阳侯萧 (渊) 明,营于此山”。古山名。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遣贞阳侯萧渊明伐东魏

  • 国子监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北侧。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明初改北平郡学,永乐二年 (1404) 复称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名集贤门,二门名太学门。太学门内的辟雍为

  • 沙口镇

    清置,属黄陂县。即今湖北黄陂县东南沙口村。《清一统志·汉阳府》:沙口镇“在黄陂县东南五十里”。(1)在湖北省洪湖市西部。面积121.5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小沙口,人口1万。因众河汇至,

  • 沙壶州

    唐开元初在蒙舍诏地置,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三十四里巄城遗址。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大部地。天宝后废。

  • 老虎咀子

    亦名安吉镇。在今吉林东辽县西北东辽河东岸老虎咀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原拟于此置西安县未果。

  • 梨花江

    即今红河在云南个旧市南一段。《方舆纪要》 卷115蒙自县: 梨花江“在县东南。源自纳楼茶甸境,流入县界,其上源即礼社江也”。

  • 马尚河

    又名陈治沟。为汴河分流。在今安徽亳州市北。《方舆纪要》卷21亳州:马尚河“在城北。自河南商丘县汴河分流,经州境,入于涡河”。

  • 容美洞宣抚司

    元末改容美洞军民总管府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即今湖北鹤峰县。明洪武五年 (1372)改为长官司,七年 (1374) 升为宣慰司。后废。永乐四年 (1406) 复置,属施州卫。清初改为容美土司。

  • 揭阳山

    又名揭岭、揭阳岭。今广东揭东、揭西县北莲花山东支。裴渊 《广州记》 列为五岭之一。《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揭阳县: 揭阳山在 “县西北百五十里。形势岧峣,南北二支,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亦曰揭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