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利镇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徐闻县: “英利墟在英利驿城。” 清设英利汛,有把总防守。
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人口1.5万。明崇祯年间建圩。1950年为海康县第四区,1953年为第九区。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1年置英利区,1966年复东方红公社。1974年改英利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地处雷州半岛中南部玄武岩台地区。产甘蔗、菠萝、剑麻。有制砖瓦、烧石灰和木材、剑麻加工业。207国道经此。
即今广东雷州市南英利镇。明万历 《雷州府志》 卷4徐闻县: “英利墟在英利驿城。” 清设英利汛,有把总防守。
在广东省雷州市南部。面积250.8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英利圩,人口1.5万。明崇祯年间建圩。1950年为海康县第四区,1953年为第九区。1958年设东方红公社,1961年置英利区,1966年复东方红公社。1974年改英利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建镇。地处雷州半岛中南部玄武岩台地区。产甘蔗、菠萝、剑麻。有制砖瓦、烧石灰和木材、剑麻加工业。207国道经此。
①即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清雍正十二年(1734)于此置怀远所。乾隆十五年十二月(1751年1月)改置宁远厅,1912年改宁远县,1914年改为凉城县,均为县治。1937年凉城县由此迁驻新堂(即今
在今江西横峰县东五里。明属兴安县,置巡司于此。
唐安西都护府属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纳林河北岸。《新唐书·西域传》:宁远国“居西鞬城,在真珠河之北”。
在今广西上林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09上林县: “宝水在县西南十五里。有陂堰可溉田。”
一作南平寨。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瞿唐峡长江南岸。《平夏录》: 明洪武四年(1371),汤和等伐蜀夏,夏 “于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凿两岩壁,引缆为飞桥 三,平以木板,置炮以拒我师”。
一名铁丘。春秋卫邑。即今河南濮阳市西北十里铁丘。《春秋》: 哀公二年 (前493) 八月,“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杜注: “铁,在戚城南。《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 开运二年 (945),“幸
北宋置,属西宁州。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崇宁三年 (1104) 改为清平寨。
在南海中中国东沙群岛内,位于东沙岛西北约44海里。为隐没在海水中的珊瑚暗滩。1947年中国内务部公布名称为北卫滩。
即今湖北襄阳县南四十里欧庙镇。清设把总驻防。
亦名陕津、大阳津。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南二十里黄河北岸太阳渡村附近。春秋时,在茅戎境内,故名。《左传》: 文公三年 (前624),“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