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芙蓉山

芙蓉山

①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四十里芙蓉镇。《隋书·地理志》:永嘉郡永嘉县“有芙蓉山”。《寰宇记》卷99温州乐清县:芙蓉山“西南上三峰有四耸石,并高三四尺,森然如芙蓉,红赤相映,因以为名”。

②在今浙江临海市东。本为海岛,后淤为平陆。《寰宇记》卷98临海县:芙蓉山,“《临海记》云:州东北七十里海中有芙蓉山,智者禅师传云;出海口望芙蓉山,竦若红莲之始开。唐天宝六载改为秀丽山”。

③在今福建福州市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寿山”条:“其并崎者曰芙蓉山,秀丽若芙蓉。别麓有洞,曰灵洞,岩甚深邃,亦曰芙蓉洞。”《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福建通志》曰:“洞内有五代僧义存所辟开山堂,石床、石鼓、石盆犹存。”

④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浮膺岛。明郑和下西洋经此。

⑤在今江西万安县西。《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万安县:芙蓉山在“县西五里,隔江。山形秀丽,超出众山”。

⑥即今江西临川市最南端芙蓉山。海拔1757米。《寰宇记》卷110临川县:芙蓉山“在县西南八十里,跨乐安境。秀丽如芙蓉。上有葛仙祠”。

⑦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北,接崇仁县界。《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芙蓉山“在崇仁县南一百里。秀丽如菡萏出水状。顶有葛仙翁祠,旁有龙潭”。《清一统志·抚州府一》:芙蓉山“在崇仁县西南八十里。山形秀丽,高一千五百丈,周三十里。西去乐安县三十里。有书堂。十二洞水,皆流入宝唐水”。

⑧在今山东苍山县南六里。《清一统志·沂州府一》:芙蓉山“在兰山县南,下有芙蓉湖。东泇水入焉”。元于钦《齐乘》卷2:泇水“东分一支入芙蓉湖,溉田数千顷。湖在沂州东南芙蓉山下,香粳钟亩,古称琅邪之稻,即此”。

⑨旧名青羊山。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部。建有芙蓉林场。明《寰宇通志》卷55长沙府:芙蓉山“与大沩山相接。奇峰叠耸,状若芙蓉”。

⑩在今湖南桂阳县西南二里。《方舆胜览》卷61桂阳军:芙蓉山“下有泉曰蒙泉”。《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石门山”条下:“《志》云,州西南有芙蓉山,峰峦奇峭,下有源泉。”

(11)亦名芙蓉冈。在今广东韶关市西五里。《舆地纪胜》卷90韶州:芙蓉山“在州西五里。其山先有芙蓉株,故名。许浑有芙蓉山寺诗”。《方舆纪要》卷102曲江县:芙蓉山“山形簇起,状若芙蓉。山半有石室,顶有玉泉井”。《清一统志·韶州府》 引《始兴记》:“郡西南有芙蓉冈,高若玉山,邻枕郊郭,可四十余里。”又引《荆州记》:“芙蓉冈半有石室伏穴,自西山潜通江东岸。汉末,道士康容得仙于此。”

(12)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八里。《方舆纪要》卷68营山县:芙蓉山“峰峦丛秀,若芙蓉”。

(13)在今四川珙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0珙县:芙蓉山在“县北三十里。有九十九峰,环错耸秀,状若芙蓉。又南有二峰突起,曰小芙蓉”。


猜你喜欢

  • 沙口墟

    即今广东英德市北沙口镇。粤汉铁路经此。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英德县北有沙口墟汛。

  • 黄团驿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方舆纪要》 卷121黎平府: 黄团驿在 “府东一里”。

  • 兴龙镇

    一名兴隆镇。即今河南社旗县南二十四里兴隆镇。旧属唐县。清乾隆《唐县志》卷1《集镇》:“兴龙镇,县北六十里。”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南部。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长柏路,人口 8900。

  • 八滩镇

    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五十二里八滩镇。旧属阜宁县。清光绪《阜宁县志》卷2:八滩镇在“治东北九十里。旧在长淮南堤之北,今迁堤南,海南巡检司驻此。今裁”。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

  • 五凤溪场

    即今四川金堂县南五同镇。清嘉庆《金堂县志》卷2:五凤溪场“去城(今成都市东北城厢镇)一百里”。

  • 宜春县

    ①西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属豫章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寰宇记》 卷109宜春县:“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三国吴宝鼎二年 (267) 改

  • 虎啸桥镇

    即今浙江平湖市东南二十八里黄姑镇。清光绪 《平湖县志》 卷1 《东十九都西区全图》 有虎啸桥镇。

  • 万松寺

    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盘山天成寺北。初名李靖庵,相传为唐名将李靖所建。清康熙年间改名万松寺。寺西有舞剑台,相传为李靖舞剑之处。寺毁于日本侵华战争。现存古塔二座,一为太平禅师塔,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 蓑衣渡

    在今广西全州县东北十五里湘江边。清王定安 《湘军记》 卷1: 咸丰二年 (1852),江忠源进攻太平军,“急渡蓑衣渡……鏖战两昼夜……南王冯云山中炮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东北、湘江边。清咸丰二

  • 信阳州

    元至元十五年 (1278) 改信阳府置,治所在信阳县 (今河南信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及信阳、罗山二县地。二十年 (1283) 徙治罗山县 (今罗山县)。三十年 (1293) 属汝宁府。元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