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城河
即潩水中下游。在今河南许昌、临颍、西华等市县境。《清一统志·许州一》:艾城河“即潩水, 自州东秋湖分流, 以临颍县东北, 又东南入陈州府西华县界。曹魏屯田时,邓艾所引河也”。
即潩水中下游。在今河南许昌、临颍、西华等市县境。《清一统志·许州一》:艾城河“即潩水, 自州东秋湖分流, 以临颍县东北, 又东南入陈州府西华县界。曹魏屯田时,邓艾所引河也”。
地区名。(1)指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北部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建有三北防护林。(2)指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三市北部。属杭州湾南岸宁绍平原的一部分,为浙江省棉花重点产区。(3)在湖
在魏州城 (今河北大名县东大街乡) 内。《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五年 (915) 三月,置昭德军于相州,分魏州将士府库之半隶之。魏兵不从,刘遣别将王彦章 “入魏州, 屯金波亭”, 魏
①唐武德二年 (619) 置,为重州治。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开元十八年 (730) 改置南漳县。②南宋宝祐五年 (1257) 置,为怀远军治。治所在今安徽怀远县北三里。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废
又名锦衣镇。即今四川纳溪县西长江岸大渡口镇。清嘉庆《江安县志》卷1:大渡口“县东五十里佛渡场”。1950年划归纳溪县,为县著名大镇。(1)在安徽省东至县北部、安庆市区对岸。面积100.2平方千米。人口
①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息县。《汉书·地理志》 新息县注引孟康曰: “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 魏晋为汝南郡治。南朝宋分置南北二县: 南新息县治所即原新息县,先后为汝南郡、西豫州、淮州治
①即今浙江松阳县南松阴溪。《方舆纪要》卷94松阳县: 松溪 “在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遂昌县东南,流入境,经县西三十里卯山下……又东南至丽水县,入大溪”。公元1358年明胡大海攻婺州,元将石抹宜孙率车师由
金明昌四年 (1193) 置,属真定府。治所即今河北阜平县。元属真定路。明属真定府。清顺治十六年 (1659) 废。康熙二十二年 (1683) 复置,移治王快镇,在今阜平县东南五十里。后又移治今阜平县
在今云南元谋县东南十里。“元谋猿人”化石发现于此。
在今北京市门头沟区, 群峰环列, 形势陡峻,是去潭柘寺必经之地。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 游潭柘寺路过此岭, 作 《御制过罗㬋岭诗》一首。
即今四川遂宁市西南拦江镇。光绪 《遂宁县志》 卷1: 拦江河在 “县西一百五十里”。清乾隆二年 (1737) 于此设盐课使署。在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西部。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