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山
又名端溪山。即今广东高明市西南,与高要市及新兴县交界之老香山。《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老香山“在废平兴县西一里。周回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高明县:老香山在“县(治今明城镇)西北六十里。高七百丈,延袤五十余里。多产香木,瑶人结巢其上。南接新兴县界。《旧志》:一名通利山, 以山多嘉木美竹,为民利云”。
又名端溪山。即今广东高明市西南,与高要市及新兴县交界之老香山。《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老香山“在废平兴县西一里。周回五十里”。《方舆纪要》卷101高明县:老香山在“县(治今明城镇)西北六十里。高七百丈,延袤五十余里。多产香木,瑶人结巢其上。南接新兴县界。《旧志》:一名通利山, 以山多嘉木美竹,为民利云”。
亦作吞河卡伦。清置,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汤旺河入松花江口附近。光绪《吉林通志》卷17:“吞昂阿河卡伦,(三姓)城东北松花江北岸一百余里。”
即今贵州桐梓县东北狮溪镇。清道光《遵义府志》 卷6桐梓县: 狮溪口在 “城东北四百里”。
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东谷,牯岭镇西南三里。原为庐山传习学舍的会议礼堂,又称庐山大礼堂。1935年动工修建,1937年竣工。是蒋介石在庐山训练军政骨干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庐山人民剧院
在今江苏江阴市东十六里。《方舆纪要》卷25常州府江阴县: 彭公山 “俗传汉彭越收江南,尝营于此山之东,因名”。
明永乐元年 (1403) 改北平府置,建为北京。十九年 (1421) 定都于此,改称京师。治所在大兴、宛平二县 (即今北京市)。辖境相当今河北长城以南,遵化、丰南以西,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北及文安、
在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东南马延镇东南苇河、亮河一带。《金史·世纪》:“盃乃诱乌春兵度岭,世祖与遇于苏素海甸。……命肃宗及斜列、辞不失与之战。”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
在今安徽天长县东北四十五里。明、清置巡司于此。
①在今浙江湖州市西南。《寰宇记》 卷94乌程县: “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梁光禄卿江淹赋诗之所。”②在今浙江义乌市北。《方舆纪要》 卷93义乌县: 黄蘖山在 “县北二十里。本名黄栌尖,后改今名”。③
在今河南新郑县西南。相传为战国时旧址。《晋书·李矩传》: “刘聪遣从弟畅步骑三万讨矩,屯于韩王故垒,相去七里,遣使招矩……矩谋夜袭之。” 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