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耳山
①在今四川奉节县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4巫山县:羊耳山“在县北废大昌县西南五十里。两峰并起,宛如羊耳”。道光《夔州府志》卷31:嘉庆四年(1799), 白莲教黄号首领“王光祖为官兵追走,死夔州之羊耳山”。
②在今贵州清镇市北。《明史·贵州土司传》:天启三年(1623),王三善攻水西,“别将亦破贼于羊耳”,即此。
①在今四川奉节县北。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4巫山县:羊耳山“在县北废大昌县西南五十里。两峰并起,宛如羊耳”。道光《夔州府志》卷31:嘉庆四年(1799), 白莲教黄号首领“王光祖为官兵追走,死夔州之羊耳山”。
②在今贵州清镇市北。《明史·贵州土司传》:天启三年(1623),王三善攻水西,“别将亦破贼于羊耳”,即此。
在今江西泰和县东。《寰宇记》卷109吉州太和县:王山“在县东八十三里。周回三百里。其山峰峦秀异。昔王子乔曾控鹤于此,故以王为名。旱则祈雨必应”。《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泰和县:王山“旧名义山,晋永嘉中
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下流入清水河。《清一统志 ·代州》: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圣祖仁皇帝西巡还辇,循长城而东,忽有虎伏林莽间,亲挽雕弧射之。……赐名射虎川”。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建州邵武县“户口繁会,路当要冲”(《寰宇记》卷101,邵武军)升为邵武军,治所在邵武县(今福建邵武市)。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
五代南唐升元三年 (939) 改赤乌场置,属江州。治所即今江西瑞昌市。《舆地纪胜》 卷3瑞昌县: “ 《晏公类要》 云: 本吴赤乌场地。按 《吴志》,孙权时有赤乌见于此,故名。” 元属江州路。明、清属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即今河南扶沟县。旋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扶沟县(今属河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扶沟县一带。同年废。
在今广东英德市北。《方舆纪要》卷102英德县: 虎尾径营 “在县北五十里。清远西山瑶出没道每经此。旧有戍兵,后并于跌牛石营,仍调兵驻守”。
元至正七年 (1347) 置,属耿冻路。治所在今云南景洪市东北。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废入车里军民府。元至正七年(1347年)置,治今云南省景洪市西北景东。属车里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废
又作社平戍。在今山西五寨县北。《北齐书·文宣帝纪》:天保三年(552),“冬十月乙未,至黄栌岭,仍起长城,北至社干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资治通鉴》作社平戍。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北城内。为后赵石虎所建九华宫正殿。《邺中记》 载: “显阳殿后皇后浴池上作石室,引外沟水注之,室中临池有石床。”
又作不鲁失、不里郁思。元代称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间的一段金沙江为不鲁思河。《元一统志》丽江路:“考今沿革图志:本路出金。有江曰丽江,古谓丽水,白夷谓金沙江,磨些蛮谓漾波江,吐蕃谓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