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县
1913年改绵州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即今四川绵阳市。以治地在绵山之阳故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城濒涪江西岸,为水陆冲要,自剑阁而南,至此地势始平,为川西著名大县。昔有 “蜀道咽喉”,“剑门锁钥” 之誉。1976年析城区及近郊置绵阳市,1979年撤县并入绵阳市。
旧县名。1913年改绵州置,治今四川省绵阳市。1979年撤销,并入绵阳市。
1913年改绵州置,属四川西川道。治所即今四川绵阳市。以治地在绵山之阳故名。1928年直属四川省。城濒涪江西岸,为水陆冲要,自剑阁而南,至此地势始平,为川西著名大县。昔有 “蜀道咽喉”,“剑门锁钥” 之誉。1976年析城区及近郊置绵阳市,1979年撤县并入绵阳市。
旧县名。1913年改绵州置,治今四川省绵阳市。1979年撤销,并入绵阳市。
即今河北隆化县北七十五里唐三营镇。《清一统志·承德府三》: 唐三营 “在府北一百九十里。有守备驻防,围场总管驻此”。清宣统二年于此置隆化县。1915年隆化县移治黄姑屯。
明置,在今贵州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121定番州: 洞口关在 “州东十三里”。
南朝梁置,为西淮州治。治所在白苟堆(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北齐废。南朝梁置,治白狗县(今河南正阳县东南)。辖境约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一带。北齐改为齐兴郡。
故址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万绥乡西。《南齐书·祥瑞志》:“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
即今福建上杭县治。南宋乾道三年 (1167)上杭县由钟寮场 (今上杭县北中寮) 徙治于此。
1927年析登封、洛阳、临汝、伊阳四县地置,属河南省。治所在白沙镇(今河南伊川县东二十二里白沙乡)。1932废入伊川县。旧县名。1929年由洛阳县巽区大部,登封县之吕店、余四二里,临汝县之梁家河、南卫
在今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西口路北。始建于元大德九年(1305)。原为喇嘛庙。泰定四年(1327)五月,以寺中的广寿殿为神御殿,供奉成宗铁穆耳帝后的织锦影像。清末为避道光帝讳改名万寿寺。
①西汉置,属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四十里古城。西晋属广宁郡。《资治通鉴》: 东晋义熙十一年 (415),“魏王嗣行如濡源,遂至上谷涿鹿、广宁”,即此。北魏末废。②1914年改保安县置,属直隶口
又称阿伯国。宋大理置,属秀山郡。即今云南建水县。蒙古宪宗六年(1256)改阿僰万户,后改临安路。大理后期置,治今云南省建水县。属秀山郡。蒙古宪宗时改置千户,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建水州。
即汉源坡。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三十里汉阳镇之石洞沟。《资治通鉴》五代唐长兴元年(930)胡注:“李昊《蜀高祖实录》:北军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从小剑路至汉源驿出头倒入剑门,打破关砦。”即此。即“汉源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