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山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红门山在“州东南二十里。山高三里,有大、小红门口,为戍守处”。
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7延庆州:红门山在“州东南二十里。山高三里,有大、小红门口,为戍守处”。
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北五十里人和镇孟陵。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藤州。贞观八年 (634) 改为孟陵县,属梧州。北宋开宝四年 (971) 并入苍梧县。古县名。汉置
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五十里。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曰:“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寓秦州时曾居此。南宋开禧二年(1206),宋、金曾战于此。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唐乾元二年
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最高处。其巅有石柱并列,相传有齐女墓在此。《吴越春秋》 卷4:吴王太子娶齐女,女少思齐,日夜号泣,并曰: “令死者有知,必葬我于虞山之巅,以望齐国。” 阖闾伤之,正如其言,乃葬虞
明置,治所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浏河镇。清顺治十五年(1658)并入镇海卫。明置,治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属苏州府。后废。
①春秋滑国都。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府店镇北二里。《左传· 成公十三年》: “殄灭我费滑。” 杜注: “滑国都于费,今缑氏县。”②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 (鱼城西南)。《左传》: 隐公元年 (前7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即“笮桥”。
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八十里。《清一统志·石阡府》:平水口关“在龙泉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122误作“牛水口关”。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南之箭滩河。《舆地纪胜》 卷175重庆府: 鱼洞溪 “在江津县东南”。
亦作三刘集。即今安徽霍邱县东南三流乡。明嘉靖《寿州志》卷1:霍邱县有三刘集。清道光《安徽通志》卷29霍邱县:三刘集在“县东南八十里”。
即今甘肃高台县西北一百三十里盐池乡。明置驿于此。清设把总。产白盐。《元和志》 卷40福禄县: “盐池,在县东北八十里,周回百姓仰给焉。” 《皇明职方地图》 中卷甘肃边镇图有盐池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