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紫金山

紫金山

①在今河北深州市北。《方舆纪要》卷14深州: 紫金山在 “州北五十里,捍水堤故址也。岁久颓坏,惟存二阜,巉然屹立,俗呼为紫金山”。

②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南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41曲沃县: 紫金山 “在县南十三里。产铜,山半有泉,下注悬崖,冬则凝而成冰,一名冰岩”。

③古名金陵山。又名钟山、蒋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中山门外。《方舆纪要》 卷19江南名山 “钟山” 条引庾阐 《扬都赋》 谓 “时有紫金,故名”。又传说晋元帝未渡江时,望气者曰蒋山上有紫云,时时晨见,世又谓之紫金山。另一说以北坡广泛出露紫红色砂页岩,阳光下呈紫金色而得名。

④在今安徽歙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20徽州:紫金山 “在歙县东三十五里。旧名金紫山,暮夜见光相,绍兴章侯取佛语更名紫金”。

⑤一名八公山。在今安徽巢湖市西北十八里。《宋史·王德传》: 南宋绍兴十一年 (1141),金兀术南寇,张俊等迎击,“追至柘皋,与金人夹河而军。……敌大败,退屯紫金山,德复尾击之”。即此。

⑥在今安徽寿县东北十里。《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三年 (956),世宗攻寿春,“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即此。

⑦即今福建龙岩市西南紫金山。《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龙岩县: 紫金山在 “县西十里。五峰秀削,壁立千仞,朝旭含辉,夕阳倒影,土石皆紫若金。上有天然池,下有赤水岩”。

⑧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51邓州: 紫金山 “在州城西南隅。冈阜崛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屹然险固”。

⑨又名麦山、岭山。在今河南孟县西八里,北接太行山。唐贞观十一年 (637),太宗行猎于此。《清一统志·怀庆府》: 紫金山,“ 《舆程记》: 紫金山下即孟津”。

⑩在今河南浚县东五里大伾山之东。《清一统志·卫辉府一》: 紫金山 “翠石棱棱,山无余土。相传玉女修炼其上,丹成飞去。有白金泉、拖裙石、玉女岩、玉女观”。

(11)在今广东紫金县城东北隅。《方舆纪要》卷103惠州府永安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城跨其上”。

(12)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方舆纪要》卷103长乐县: 紫金山 “在县治东北,下有鹿坑水”。《明史·地理志》 长乐县: “旧治在紫金山北。洪武初,徙于今治。”

(13)即紫荆山。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清史稿·向荣传》: 咸丰元年 (1851),太平军与向荣激战于马鞍山后,“遂回窜桂平新墟、紫金山,恃险负隅”。

(14)亦作金紫山。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北永泰乡北。南宋宝祐二年 (1254),西川帅余晦建城山 上。《元史·汪德臣传》: “宋将余晦遣都统甘闰,以兵数万城紫金山,德臣即选精卒,衔枚夜进,大破之。” 即此。《明史· 地理志》: 盐亭县 “北有紫金山”。

(15)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四十里。唐懿宗简陵在其上。

(16)即今宁夏青铜峡市南黄河东之牛首山。清乾隆《宁夏府志》 卷3: 紫金山 “在广武堡,大河之东,俗名牛首山。峰峦耸峙,岩壑苍秀,最著者为文华、武英二峰。上有梵宫十余所,相传以为 ‘小西天’。其山岭有池,号金牛池”。


(1)古山名。(1)在今安徽省寿县东北、淮河南岸。五代周显德四年(957年)攻寿春,南唐屯援军于此山,与寿春城内烽火相应。一说即今安徽省淮南市西八公山。(2)即“岭山”。(2)今山名。(1)在山西省榆社县境内。因旧时山上长有一棵珍贵的紫金树得名。海拔1243米。山上有响堂寺石窟。风景优美,是游览胜地。(2)在福建省龙岩市西。海拔1209米。每当隆冬,白雪覆盖山顶,多日不融化,雨霁初晴,寒光与晴日相映,素色绚丽,故有“紫金晴雪”之称。山上有约6平方米的天然池,长年不涸。山中龙井内有珍贵动物蝾螈(四脚鱼)等。山间有小瀑。是一自然风景区。(3)即“承天山”。(4)即“钟山(1)”。(5)即“独秀峰”。(6)即“紫溪山(2)”。


猜你喜欢

  • 怀远军

    ①唐天宝二年(743)置,属安东都督府。治所在今辽宁辽中县境,辽河西岸。辽废。②北宋崇宁四年(1105)于王口砦置,治所在怀远县(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七十里老堡乡)。《宋史·地理志》 平州怀远军:

  • 千秋岭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接浙江临安县界。《资治通鉴》:五代梁乾化三年(913),“吴行营招讨使李涛帅众二万出千秋岭,攻吴越衣锦军(今浙江临安县)。千秋岭道险狭,钱传瓘使人伐木以断吴军之后而击之,

  • 黄竹塘隘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北黄竹塘。《方舆纪要》 卷103兴宁县: 黄竹塘隘 “在县西三十里。路通龙川县”。

  • 蔡洲

    又名蔡家泾、蔡家沙。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寰宇记》 卷90江宁县: 蔡洲 “在县西十二里,周回五十里。《丹阳记》 云: 吴时客馆在蔡洲上,以舍远使”。《晋书·成帝纪》: 东晋咸和三年 (328)苏

  • 宣武军

    唐、五代方镇名。唐建中二年 (781) 置,治所在宋州 (今河南商丘县南)。兴元元年 (784)徙治汴州 (今河南开封市)。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汴、宋、亳、颍四州,相当今河南封丘、开封市、尉氏、柘城

  • 安川堡

    北宋置,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南。《宋史·地理志》乐州:“安川堡故膘哥堡,在巴金岭上,元符二年收复,三年赐名,东至湟州界七十里,西至来宾城界四十里,南至安乡关三十里,北至宁川堡四十里。”北宋元符三年(110

  • 广兴场

    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广兴镇。清光绪《江津县志》卷2:广兴场“距城一百六十里”。

  • 宣府护卫

    明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改宣府左卫、宣府右卫置,属谷王府。治所即今河北宣化县。建文四年 (1402) 废。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以宣府左卫、右卫改置,治今河北省宣化县。建文四年(1402年

  • 思州宣抚司

    元置,治所在龙泉平长官司 (今贵州凤冈县)。不久迁治清江 (今岑巩县)。后改置思州宣慰司。

  • 泸州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置,属四川都司。治所在泸州 (今四川泸州市)。成化四年 (1468)迁宋江渡 (今四川兴文县)。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废入泸州。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于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