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岩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
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方舆纪要》 卷67绵竹县: 紫岩山在 “县西北三十里。绵水出于此。《志》 云: 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相接者曰武都山”。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二十五里。《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岩山 “山上有岩色紫,形如覆釜,穹窿深广,可容百人”。
②又名绵竹山。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 绵竹县: “有紫岩山,绵水所出。”《方舆纪要》 卷67绵竹县: 紫岩山在 “县西北三十里。绵水出于此。《志》 云: 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相接者曰武都山”。
唐置,寄治宁朔县界。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唐羁縻都督府。唐永徽元年(650年)以薛延陀部落置,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开耀元年(681年)侨治夏州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属夏州都督府。
在魏州城 (今河北大名县东大街乡) 内。《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五年 (915) 三月,置昭德军于相州,分魏州将士府库之半隶之。魏兵不从,刘遣别将王彦章 “入魏州, 屯金波亭”, 魏
即露跳水。源出今陕西延川县西南,东北流入秀延水。《水经·河水注》: “露跳水出西露溪东流,又东北入延水。” 《水经注疏》: “会贞按: 今有站川水,出延川县西山,东流入清涧河,或疑即此《注》 之根水,
一作乌图布拉克。即今新疆托里县东南庙尔沟镇。《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乌尔格尔布拉克台“在雅玛图台东南一百二十里,又东南九十里至库尔喀喇乌苏所属之鄂伦布拉克台”。
在今福建平和县北。《方舆纪要》卷99平和县:长卢山在“县北十里。县之主山也”。
①在今内蒙古多伦县及河北围场县一带。《资治通鉴》:东晋建元二年(十六国后赵建武十年,344),“及燕人伐逸豆归,赵王(石)虎使右将军白胜、并州刺史王霸自甘松出救之”。胡注:“甘松在濡源之东,突门岭之西
北周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市北十六里新华镇(新兴场)。隋废入雒县。
在今河南邓州市南。《方舆纪要》 卷51邓州 “千金镇” 条下: “又有塌河关,在州南。今废。”
即新田。在今山西侯马市西晋国遗址。晋旧都曰绛,迁于新田,称为新绛。
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北石柱村。《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石柱寨在“县北五十里。其地有石柱峰,壁立万仞,上与云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