笮关
亦作苻关、符关。西汉置,即今四川合江县。《史记· 西南夷列传》: 建元六年 (前135),“乃拜 (唐) 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即此。
亦作苻关、符关。西汉置,即今四川合江县。《史记· 西南夷列传》: 建元六年 (前135),“乃拜 (唐) 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笮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即此。
在今山西曲沃县北五十里,接襄汾县境。《周书·武帝纪》:“齐攻晋州,恐王师卒至,于城南穿堑, 自乔山属于汾水。”即此。古山名。又称桥山。在今山西省襄汾县东南。北齐武平中为防北周军进攻晋州,自此穿堑属于汾
明万历六年 (1578) 置,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 37辽东都司“长奠堡” 条下: “宽奠北三十里曰新奠堡。” 即此。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明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甘禄一带。贞观十三年 (639) 废入越裳县。
又作风陵渡、风陵津、封陵津。为黄河主要渡口之一。在今山西芮城县西南黄河北岸风陵渡镇南。唐圣历元年 (698) 置风陵关于此。即“封陵”。
即今四川青川县西南白龙江支流下寺河、黄沙河。《明史·地理志》 平武县: “有青川溪,下流合白水,入嘉陵江。” 《清一统志 ·龙安府》: 青川溪,“ 《旧志》: 源出清潭 (塘) 岭,合白雄关山溪,下流
唐总章元年(668)置, 治所在峨石县(今广西北流市东南一百里)。次年改为禺州。唐总章元年(668年)置,治峨石县(今广西北流市东南)。二年改名禺州。
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辽史·奚和朔奴传》:统和十三年(995)秋,“迁都部署,伐乌惹,驻于铁骊。秣马数月,进至兀惹城”。即此。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县城附近。辽代为兀惹族政治中心。
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吴阳镇南。《方舆纪要》 卷104吴川县 “海” 条内: “ 《志》 云,县南三十里有限门港,合群川之流注于海。水道曲狭,值潮退,沙碛浅露,或潮满风急,舟楫悉不敢往来,因名。” 明万历
在今广东封开县北。《方舆纪要》卷101封川县:云岩“在县(今封川镇)北九十里。中容三百人,居民常避寇于此。泉自石出,澄泓不竭。石床磴道,殆若天造。其南为荔枝岩,极幽胜”。
又名希玄寺。北魏建,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清一统志· 河南府》:净土寺 “在巩县东北。一名石窟寺,亦名石佛寺。后魏景明间建。凿石为佛,佛与窟连,法象巍然,唐宋题咏甚多”。今存石窟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