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里 (裹) 窑 (窯) 镇
一作符复镇,又称符里镇。北宋置,属宣城县。在今安徽芜湖县东裘公河西岸东门渡。《清一统志·宁国府二》: “符里镇在县东北五十里。盖即宋之符复镇也。” 嘉庆 《宁国府志》卷12: 符里镇在 “城北五十里,即今东门渡。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傍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陶皆出铁符之东。有许真君祠。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洛阳柴巽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濠堑”。
一作符复镇,又称符里镇。北宋置,属宣城县。在今安徽芜湖县东裘公河西岸东门渡。《清一统志·宁国府二》: “符里镇在县东北五十里。盖即宋之符复镇也。” 嘉庆 《宁国府志》卷12: 符里镇在 “城北五十里,即今东门渡。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傍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陶皆出铁符之东。有许真君祠。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洛阳柴巽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濠堑”。
金置,属伊阳县。即今河南伊川县西南三十四里鸣皋镇。在河南省伊川县城西南部。面积81平方千米。人口5.9万。镇人民政府驻鸣皋,人口 7400。传唐代建村,以《诗经》“鹤鸣于九皋”诗句得名。1958年设鸣
①北宋乾德三年(965)升南州置,属渝州。治所在南川县(今四川綦江县北綦江北岸)。《舆地纪胜》卷180南平军:“本朝平蜀,而南州即先归化。”故名。熙宁七年(1074)废。②辽开泰三年(1014)置,属
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境。《方舆纪要》卷26舒城县:阳山寨“在县西百二十里阳山上,接霍山县界。……宋设戍守处”。
即今江苏滨海县东北九十四里淤尖乡。旧属阜宁县。清光绪《淮安府志》卷首《阜宁县图》有大淤尖。村名。在江苏省滨海县东北部、废黄河口南岸、界滩淤公路终点站处。属滨海港镇。人口2200。相传清乾隆年间始有居民
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民国汪公亮 《西北地理》 青海湟源至结古路: 豆云 “一百十里药沟,西行至黄河滩,番名玛云,即黄河沿,路通鄂陵湖”。1957年于此置玛多县。1974年玛多县迁治玛查里。
又名良余山、李陵山。俗称连枷山、蓝家山。在今安徽肥西县西。《水经·肥水注》: “肥水出良余山,俗谓之莲枷山。” 杨守敬认为良余山即紫蓬山,亦即 《寰宇记》 所称蓝家山。《方舆胜览》 卷48庐州: 紫蓬
①北周置,在今山西绛县东北白马山附近。②亦曰白马城。在今陕西勉县西十里老城乡。《梁书·杨公则传》:南朝宋“梁州刺史范柏年板为宋熙太守, 领白马戍主”。《水经·沔水注》:“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东对白马
清顺治七年(1650)改玉林卫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雍正三年(1725)改置右玉县。清顺治七年(1650年)省玉林卫入大同右卫,改名右玉卫。治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玉。
一作曲惠。在今新疆和硕县东曲惠乡。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15: 楚辉 “在乌沙克塔勒西五十里,察罕通格西南七十里。有城垣,西距哈喇沙尔城一百二十五里。自乌沙克塔勒、察罕通格南北两道至此会而为一”。
在今台湾台南县西南溪口。明陈第《东番记》:“其地……又有双溪口加哩林。”(1)古地名。在今台湾省台南县西溪口。始见于明。陈第《东番记》:“其地……又有双溪口加哩林。”(2)集镇名。在浙江省缙云县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