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三庙街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金熙宗时改为驸马宫。明景泰二年(1451)重建,复名竹林寺。
②东晋大兴四年(321)建,即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磨笄山下鹤林寺。《宋书·戴顒传》:元嘉间,“衡阳王义季镇京口, 长史张邵与顒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顒憩于此涧”。
③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清一统志·卫辉府二》:竹林寺“在辉县西南六十里。旧名七贤观,后改尚贤寺, 又改今名。即晋七贤所游之地”。按七贤为嵇唐、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三庙街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金熙宗时改为驸马宫。明景泰二年(1451)重建,复名竹林寺。
②东晋大兴四年(321)建,即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磨笄山下鹤林寺。《宋书·戴顒传》:元嘉间,“衡阳王义季镇京口, 长史张邵与顒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顒憩于此涧”。
③在今河南辉县市西南。《清一统志·卫辉府二》:竹林寺“在辉县西南六十里。旧名七贤观,后改尚贤寺, 又改今名。即晋七贤所游之地”。按七贤为嵇唐、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①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南十五里。《魏书·地形志》:刈陵县有伏牛山。唐景云三年(712)黄龙见于此。②在今山西沁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43“铜鞮山”条下:伏牛山“山有龙泉,漳河源出焉”。《清一统志·沁州
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东、婺江东北岸。南朝齐隆昌元年(494)东阳太守沈约建。初名玄畅楼,唐时更名八咏楼。南宋李清照有《题八咏楼》诗。今楼系明万历时重建。旧称玄畅楼。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区西南隅。南朝齐隆昌初
亦作阳桥集。即今安徽临泉县东南杨桥镇。明正德《颍州志》卷2乡井:杨桥集“在西乡,九十里颍滨”。
即黄天荡。在今江苏苏州市东,葑门外六里。《资治通鉴》: 唐乾宁三年 (896),杨行密救董昌,遣兵与钱镠 “战于皇天荡”。又五代梁开平三年(909),淮南兵围苏州,吴越兵内外合击,大破之,“周本夜遁,
即今贵州榕江县西南八开乡。清置八开土千总。“八开”系苗语音译,意为蛤蟆山。
西藏古地名。即匹播。《张说之文集》载:“拨川王论弓仁者,源出于疋末城,吐蕃赞普之王族也。”地在今西藏穷结县穷结雪。
一作牂柯江。即今云南、贵州两省境内之北盘江及广西之红水河。或说即今都江。《史记·西南夷列传》: “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又 《南越列传》: 元鼎五年 (前112) 灭南越,“使驰
①南齐隆昌元年(494)析平乐郡安宁县置,属宁州。治所即今云南安宁市。辖境约当今云南安宁市和易门县地。南朝梁末废。②南朝梁大同中置,属东巴州。治所在今四川南江县北。西魏属集州。隋开皇三年(583)废。
①清置,属永宁州。即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②金置,属临淮县。在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③即今江西永修县东北吴城镇,地当赣江入鄱阳湖之口。《清一统志·南昌府二》:吴城镇“本朝雍正七年移南康府同知
西汉置,属舂陵县。即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唐县镇。《后汉书·王常传》:常“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