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山
在今湖北秭归县境。《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 (100),“秭归山崩”。李贤注: “ 《东观记》 曰: 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厌杀百余人。”
在今湖北秭归县境。《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 (100),“秭归山崩”。李贤注: “ 《东观记》 曰: 秭归山高四百余丈,崩填溪水,厌杀百余人。”
唐方镇名。乾元二年 (759) 置,治所在郑州 (今河南郑州市)。领郑、陈、亳、颍四州。上元二年 (761) 废。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年)置,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上元二年(761年)废。
即今安徽歙县东北七十七里三阳乡。民国《歙县志》附图:县东北有三阳坑。集镇名。在安徽省歙县东北部、昌源河上游。三阳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00。传古代有三只羊停此坑中,主人信为吉兆,定居于此,得名三羊坑,
在今河北唐县北。《水经·滱水注》 引《竹书纪年》: “魏殷臣、赵公孙裒伐燕,还,取夏屋、城曲逆。”
在今河南郑州市南。《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七经》:太山“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水经·渠水注》:太水“出太山东平地。……世谓之礼水也。东北径武陵城西,东北流注于承水”。
隋开皇六年(586)置,属棣州。治所在今山东庆云县北庆云旧治东五里。大业初属渤海郡。唐贞观元年(627)废入阳信县。八年(634)复置,属棣州。北宋治平中徙治保顺军城(今山东无棣县西北二十里)。元初改
①南朝梁置,属静州。治所在开江县(今广西昭平县东南马江镇)。辖境相当今广西昭平县南部地。隋开皇十年(590)废。②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属开州。治所在新浦县(今四川开县西南南门镇西北)。辖境相当今
在今云南昭通市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73乌蒙军民府:乌蒙城在“府东二十里。《志》云,府旧无城, 元初遣兵戍守于此, 因筑土城。寻废。洪武中,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
在今广东平远县北差干镇西北五指石下村。清设五指石汛。在广东省平远县差干区西北。武夷山脉南伸以东,形如五指,回合盘亘,环拱掩映,是粤、赣、闽三省边区的名胜之一。据志载,明崇祯三年(1630年),僧如愚始
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北伐,五月,北齐“瓦梁城降”。又称瓦梁垒。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西。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北伐,北齐瓦梁城降;元至正十四年(1354
即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里木城镇。古为南安县驻地。民国《四川省县乡镇概况图》:夹江县西北有木城乡。相传明末清初城垣大毁。以木栅为城,因名。镇北有庞坡洞磨崖造像。集镇名。在云南省龙陵县西南端,南隔怒江与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