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淮河

秦淮河

古称龙藏浦。又名淮水。在今江苏西南部。东源出句容县北宝华山,称句容河; 南源出溧水县东庐山,名溧水河。二水于江宁县方山南汇合,西北流经南京市区注入长江。《寰宇记》 卷90升州江宁县 “淮水” 条引 《舆地志》 云: “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 唐许嵩 《建康实录》 卷1: “其淮本名龙藏浦,……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始皇所开。” 东晋南朝以来,秦淮河为建康之屏障,西连石头城,东接青溪,设浮航二十四所,每有战事,撤航为备。隋平陈后,浮航始废。六朝时淮青桥至镇淮桥一带秦淮河两岸,皆为繁华商业区,是士大夫聚居地。五代时吴国改筑金陵城,乃贯秦淮于城中。明代以应天府为南京,歌楼画舫环集秦淮两岸。此地历为南京名胜之地。


古称龙藏浦,又称淮水。《太平寰宇记》:“(秦)始皇巡会稽,凿断山阜,此淮即所凿也,亦名秦淮。”长江下游支流。在江苏省西南部。东源句容河出句容市大茅山,南源溧水河出溧水县东芦山,在秣陵关附近汇合北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以溧水河为源,长110千米,流域面积2630平方千米。是江苏省西南部重要河道。南京秦淮河夫子庙一带为南京市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猜你喜欢

  • 普舍县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新兴州。治所在普札龙城 (今云南玉溪市北十六里北城镇)。《元史· 地理志》: “普舍孙苴内附, 立本部为千户,十三年改千户普舍县。” 明洪武十五年 (

  • 赤水峡

    在今广西藤县东六十里。《方舆纪要》卷108藤县:赤水峡“峡南有岩。相传李白曾过此,谓之李白岩。峡与岩相对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岚气朝夕不散。有赤水峡巡司。《志》云:赤水峡中有金环滩”。

  • 沙石墟

    即今江西赣州市南沙石镇。明嘉靖《赣州府志》卷6:赣县有沙石铺。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9:赣县南有沙石墟。

  • 溪源

    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北。《清一统志 · 建宁府》: 溪源巡司 “在浦城县东北五十里蔡家岭根。亦名溪源隘。明宣德八年,御史杨禧巡视银场,固请增置巡司。本朝康熙二十年,移驻人和里石陂街”。

  • 百色县

    1913年改百色府置,为广西田南道治。治所即今广西百色市。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此领导百色起义。1983年改设百色市。(百bó) 旧县名。1913年改百色府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1983年撤销

  • 县前江

    ①即今江西分宜县南袁河。《方舆纪要》卷87袁州府分宜县: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②即今海南省临高县东文澜河。明正德《琼台志》卷5:县

  • 阿拉腾打不苏

    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西北阿拉坦嘎达苏苏木)。民国间为察哈尔左翼镶白旗驻地。

  • 小冀镇

    即今河南新乡县西三十二里小冀镇。民国《新乡县续志》卷1:县西南有小冀镇。1949年至1960年新乡县治此。在河南省新乡县西南部。面积37.3平方千米。人口5.8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冀,人口2万。唐代冀姓

  • 鉏任

    春秋许地。在今河南许昌县境。《左传》:成公四年 (前587),“郑伯伐许,取鉏任、泠敦之田”。

  • 刘家市

    即今江西湖口县南流芳乡。《清一统志·九江府二》:刘家市“在湖口县南四十里。商旅居民极为繁盛。都昌、湖口二县俱贸易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