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秦望山

秦望山

①又名秦山、秦皇山。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秦望山 “相传秦始皇登此山望海,亦曰秦驻山。山南有洞甚深邃; 又有坑,产白垩”。

②在今江苏江阴市西南。《舆地纪胜》 卷9江阴军: 秦望山在 “县西南二十七里。《旧经》 按,《风土记》: 山在蜀川,秦始皇驱之以塞东海,至此不肯前,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江阴县: 秦望山 “秦始皇尝登此四望,因名。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

③即今浙江杭州市南将台山。《寰宇记》 卷93引《舆地志》: “始皇东游,登此欲渡会稽,故名。”宋 《淳祐临安志》 卷8引 《两朝国史志》 云: “钱塘有秦望山。《旧图经》 云: 在钱塘县旧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回一十里一百步……后唐同光中,钱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门。” 唐景福二年(893),钱镠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即此。


(1)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江阴市西南。相传秦始皇曾登此山四望,故名。明初张士诚据此以拒朱元璋。(2)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唐大顺元年(890年),钱镠筑夹城起于此。(2)今山名。(1)在上海市金山区南部张堰镇境内。高30.5米。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曾登此山眺望东海,故名。一说有坑产白垩,“垩”与“恶”同音,取反义作白善山。别名秦山、秦驻山。山上有龙游洞、飞来石、翠微峰、仙人洞、试剑石、白龙洞、石马磴、老人峰等古迹,人称“秦山八景”。为沪郊游览胜地。(2)在浙江省杭州市南。相传秦始皇东游登此山,欲渡会稽。五代唐同光中钱氏于山上建上清宫,有巨石二十余,自然成行,名金洞门。有罗刹石在山之东南,横截江涛,五代开平中为潮沙涨没。


猜你喜欢

  • 盘石口

    在今河北易县西七十里大盘石乡。《方舆纪要》 卷12易州: 盘石口在 “紫荆关西十里,地名玉峰社”。

  • 思门山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 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81 卢溪县: 思门山“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

  • 五段砦

    即今江苏沛县东南五段镇。民国《铜山县志》卷10:五段砦在“城西北七十里。咸丰七年建”。

  • 黄阳司

    即黄阳堡。今湖南冷水滩市东北四十里黄阳司镇。明设黄杨堡巡司于此。

  • 清颍驿

    在今河南禹州市东。《方舆纪要》 卷47禹州: “清颍古驿在州城东。”

  • 周公岭

    在今江西莲花县东北。《清一统志·吉安府》: 周公岭 “在莲花厅东北二十五里。上有罗家仙岩,高耸如屋,及伏虎岩、鸦石狮石、蜈峰蛟峰、秀溪澄潭诸胜”。

  • 蓬莱山

    ①古代传说东海中的神山。《山海经·海内北经》: “蓬莱山在海中。” 《史记·封禅书》: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

  • 皂河

    ①即高梁河。在今北京市西北。金称皂河。《方舆纪要》卷11顺天府:高梁河“上有高梁桥,蒙古兵入居庸至皂河欲度高梁桥,为金将胡沙虎所败”。②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北四十里。《清一统志·徐州府一》:皂河“源出港头

  • 王江泾镇

    即今浙江嘉兴市北二十六里王江泾镇。《方舆纪要》卷91嘉兴县:“相传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为运河所经,曰王江泾市。”以傍运河,为往来冲要之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胡宗宪大破倭寇于此。清嘉兴府同

  • 老告总管府

    元至元四年(1338)置老告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省。治所在今老挝琅勃拉邦。辖境约当今老挝北部。元末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