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窟寺

石窟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495)。《魏书·释老志》:“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彫饰奇伟,冠于一世。”后代屡有修护。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著称,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②或称伊阙石窟寺、南石窟寺(以别于武州山之石窟寺)。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北魏宣武帝及孝明帝时开凿。《魏书·释老志》:“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永平中, 中尹刘腾奏,为世宗复造石窟一。凡为三所。”《魏书·肃宗纪》:熙平二年(517),“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

③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洛水北,大力山下。建于北魏熙平二年(517)。此后,东西魏、北齐、隋、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现存五窟、二百五十六龛、七千七百四十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资治通鉴》唐武德元年(618)正月《考异》引《蒲山公传》:“(王)世充与(李)密战于石窟寺东,密军退败”,即此。


猜你喜欢

  • 昂古里泊

    即今河北张北县西北之安固里淖尔。《清一统志·牧厂》: “集宁海子在 (正黄等四旗)牧厂东六十里。土人名昂古里淖尔,哈柳台河、喀喇乌苏数水注其中。元置集宁路于此。旧有集宁城在其西。”

  • 鸽湖山

    在今江西安福县北。《舆地纪胜》 卷31吉州: 鸽湖山 “在安福县北六十里。有雁峰、白鹤峰、石人峰、三渡桥、桃花洞,景物幽绝,有唐人留题”。

  • 丘垭场

    即今四川南部县西北丘垭乡。清道光《南部县志》卷2:北路“丘垭场离城二百里”。

  • 威塞军

    五代方镇名。后唐同光二年 (924) 置,治所在新州 (治今河北涿鹿县)。领新、妫、儒、武四州。天福初地入契丹,废。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置,治新州(今河北涿鹿县)。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年)地入

  • 中央尖山

    在今台湾省台中县东北,与花莲县交界处。北距南湖大山约十二里。海拔3703米。为台湾著名高山。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卷1:尖山“此山峻起清秀,故名曰尖山”。

  • 天桥

    ①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清一统志·开封府三》:天桥“在荥泽县广武山水峪之南。壁立数仞,仅容一人,往来高邨者,道必出此,险若登天”。②又称石马桥。即今云南大理市区西郊天生桥。《明一统志》卷86大理府:龙

  • 京西北路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分京西路北部地置,治所在河南府 (今河南洛阳市)。辖境相当今河南济源、温县及郑州市以南,信阳、息县、淮滨等市县以北,渑池、洛宁及伏牛山、桐柏山以东,新郑、淮阳、沈丘及安徽太

  • 白马砦

    北宋置,属涪州。即今四川武隆县西北白马镇。大观四年(1110)废。

  • 符关道

    汉代四川盆地通往贵州的道路之一。自今四川合江县,溯赤水河而上入贵州,经赤水、遵义、贵阳、安顺至关岭。《史记· 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 (前135),以唐蒙为中郎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蜀筰 (符

  • 新堤 (隄) 镇

    即今湖北洪湖市。清属沔阳州,有守备驻防。民国初属沔阳县,设县佐驻此。1952年改属洪湖县。1958年洪湖县移治于此。1987年改县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