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百丈山

百丈山

①又名百丈岭。在今江西新余市东南七十里,接峡江县界。《寰宇记》卷109袁州新喻县:百丈山“顶阔百丈,因以为名。顶上有葛仙井,井畔有庙”。

②又名大雄山。在今江西奉新县西一百二十里,与修水县接界。《寰宇记》卷106洪州奉新县:大雄山“在县西百四十里。上有吴猛修道处。此山雄杰葱秀,不与群山邻,因以名之。又名百丈山,以水倒出飞泻千尺也。唐宣宗潜游至此赋诗”。《清一统志·南昌府一》:百丈山,“《县志》,百丈山周四十里,与义宁州接界。危峦秀嶂,杰出西北。最高者曰大雄峰,前则平原坦夷,四山环拱,东有迦叶峰,南有灵亭、驻跸峰,北有野狐崖、凤凰埚、笋石,西北有流觞曲水”。

③在今浙江文成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4泰顺县:百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百丈漈”。1958年建百丈漈水库,瀑布(漈)消失。

④在今浙江庆元县西南,与福建松溪县交界。《方舆纪要》卷94庆元县:百丈山在“县西二十里。悬岩孤峭,下有龙湫”。

⑤一名潜山。在今浙江临安县西龙岗乡。海拔1620米。《水经·渐江水注》:紫溪“水出县西百丈山”。《太平御览》卷46引《吴兴记》曰:“尧遭洪水,此山不没,但余百丈,因以名山。”

⑥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南。《方舆纪要》卷90新城县:百丈山“一名卓笔峰,鼍江绕其北”。

⑦又名华盖山。在今福建莆田县西北八十里。《方舆胜览》卷13兴化军:百丈山“在兴化东北。山有六岩”。《方舆纪要》卷96莆田县“夹漈山”条:百丈山“在夹漈之东,山延袤百余里。上有六岩,曰客厅、曰古仙、曰石塔、曰石伞、曰石楼、曰重元,幽奇万状”。

⑧即今福建将乐县北,与邵武县接界的羊角尖。《寰宇记》卷100南剑州将乐县:百丈山“在县北一百八十里。《建安记》云,百丈山乌道昔越王于上设置台榭,与抚州南丰县分界,上有古兰若存”。明《寰宇通志》卷49延平府:百丈山“在将乐县北百八十里。悬崖绝壁,高出群山”,故名。《方舆纪要》卷97延平府将乐县:百丈山“一名羊角晶,又名钩刀山”。

⑨在今湖北襄樊市南。《舆地纪胜》卷82襄阳府:百丈山“在襄阳县南二十里。传云:有麝香兽栖止久矣。刘表遣人采药遇麝香藏坎,得麝香数斗,如石莲,馨香芳馥,非世所有”。《元史·阿术传》:至元六年(1269)攻襄阳,“(范)文虎复率舟来救,来兴国又以兵百艘侵百丈山”。即此。

⑩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舆地纪胜》卷86房州:百丈山“在竹山县微江对岸”。

(11)亦名北障山。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明一统志》卷83桂林府:百丈山“在灵川县北一十三里。又名把仗山。重峦叠嶂,绵亘数里”。

(12)在今四川名山县东北六十里。《旧唐书·地理志》:百丈县有百丈山。《寰宇记》卷77百丈县:“《图经》云:有一穴口,方园一百尺,深百丈。即汉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此兴叹,因之弃官。唐武德元年置百丈镇。”

(13)在今贵州铜仁市西一百里。《明一统志》卷88铜仁府:百丈山“峰峦崒嵂,林木丛密”。


猜你喜欢

  • 二十四桥

    在今江苏扬州市西门外。《方舆胜览》卷44扬州:二十四桥“隋置,并以城门坊市为名。后韩令坤省筑州城,分布阡陌,别立桥梁,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废,不可得而考”。宋沈括《补笔谈》犹载二十四桥之名。或谓二十

  • 僰溪口

    亦名僰口,即僰溪 (今綦江) 注入长江之口。在今四川江津市东北顺江镇。《寰宇记》 卷136江津县: “南齐永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理僰溪口,即今理也。” 《明史·地理志》 江津县: “东南有僰溪口,僰

  • 昔弥山

    亦作习弥山。在今云南云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 卷87大侯州: 昔弥山 “在州东六十里”。

  • 闾川县

    又作驴川县。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洵州。治所在今陕西旬阳县西南三十里吕河镇。七年(624) 改属金州。贞观二年 (628) 废。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今陕西省旬阳西南闾河镇,属洵

  • 齐神武陵

    在今河北临漳县南境。东魏丞相高欢死,追封为齐王,其陵为齐神武陵。《资治通鉴》:南朝梁太清元年(547),“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穴”。即此。

  • 新竹线

    或称台湾铁路新竹线。从今台湾新竹市至竹东镇,长16.6公里。1946年动工修建,1947年建成。

  • 杜邮

    战国时秦地,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五里。《史记·白起传》:秦昭王五十年(前257), 白起“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自裁”。即此。唐曾置咸阳县治此。又称杜邮亭。战国时属秦。在今陕

  • 中左翼左旗

    又称西路中左翼左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设,属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库苏古尔省车车尔勒格。

  • 喜州

    元代置,属大理路。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六十里喜洲镇。明初废。元初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喜洲。后废。

  • 下港

    古国名。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在西冷西北约10英里)一带。公元1568年后国势渐盛,领土扩展至西爪哇全境。中国、印度、波斯、土耳其、葡萄牙和荷兰等国商舶都来此进行贸易。明张燮《东西洋考》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