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面山

白面山

①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白面山“在府西南六十里。雪岩拱此,如傅粉然。下有白面渡”。

②在今湖北嘉鱼县南。《宋史·韩世忠传》:刘忠叛,“有众数万, 据白面山, 营栅相望”。即此。《方舆纪要》卷76嘉鱼县:白面山“在县南十里。山前有白面洲。《邑志》云,旧蒲圻县置于此”。

③在今湖北通城县西南四十五里。《舆地纪胜》卷66鄂州:白面山“在通城西南十五里。山多白石,故名”。《清一统志·武昌府一》:白面山“山多白石。南唐保大中尝徙县治于山下。宋平江南,复还旧治”。

④一名白虎山。在今广西扶绥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10罗阳县“青山”条:“《志》云:县西北有白面山,隆庆五年,土酋黄金彪作乱,官兵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箐中。既而食尽,乃就缚处。”

⑤一名挂榜山。在今广西象州县南七里。《舆地纪胜》卷105象州:白面山“顺流取城五里,近南山寺。石壁屹立,横截大江,江水为之折而西去。山多白石,故名”。


古山名。(1)在今湖北省嘉鱼县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蕲阳民刘忠占据白面山,韩世忠自豫章移师讨平之,即此。(2)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西北。明隆庆五年(1571年),土酋黄金彪叛,官军讨之,彪奔陇闷村白面山菁中,即此。


猜你喜欢

  • 灵岩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北魏建石窟寺于此。《水经·㶟水注》:武州川水“又东转径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②在今江

  • 文安驿

    即今陕西延川县西南文安驿。《方舆纪要》卷57延川县:文安驿“为延绥往来之通道”。北魏时为文安郡、文安县治。

  • 涿邪径

    即追邪径。在今蒙古国西南巴彦洪戈尔省南境戈壁阿尔泰山脉。为古涿邪山之径。

  • 净土寺

    又名希玄寺。北魏建,即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大力山下巩县石窟寺。《清一统志· 河南府》:净土寺 “在巩县东北。一名石窟寺,亦名石佛寺。后魏景明间建。凿石为佛,佛与窟连,法象巍然,唐宋题咏甚多”。今存石窟造像

  • 永安堤

    ①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新唐书·地理志》 朐山县:“东二十里有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海潮,开元十四年,刺史杜令昭筑。”②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清一统志·河南府三》:永安堤“唐武德中筑,当河

  • 护龙县

    又名灵道县。西晋改新道县置,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水经·沫水注》:“灵道县一名灵关道。……县有铜山。又有利慈渚。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利慈池,县令董玄之率吏民观之,以白剌史王濬,濬表上之

  • 野猪河

    在今江西万载县西。《方舆纪要》 卷87袁州府万载县: 野猪河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为深潭,会竹洞水而合龙河。其水迂回旋绕,奔腾峻急,舟行者患之”。

  • 昌松县

    十六国后凉改仓松县置,为昌松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北魏改名温泉县。北周复改昌松县。隋开皇初改为永世县,后复名昌松县,仍属武威郡。唐属凉州,乾元后陷于吐蕃。古县名。十六国后凉改苍松县置,并置郡,

  • 胶高县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胶县、高密二县胶济铁路以北地区析置,治夏庄 (今山东高密市东北夏庄镇)。取二县首字为名。1949年撤销,并入高密、胶县二县。旧县名。山东解放区设。1945年由胶县、高密两县胶

  • 青岘岭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六十里,接安徽广德县界。《寰宇记》 卷94长兴县 “金沙泉”条: “按茶产于邑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青岘、啄木二岭者,与寿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