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白起渠

白起渠

一名长渠。 自今湖北南漳县东引蛮河北源,东至今宜城市南会木里沟入汉江。相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攻楚时所修。《水经·沔水注》:“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城东皆臭,因名其陂为臭池。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西北又为土门陂,从平路渠以北,木兰桥以南,西极土门山,东跨大道,水流周通。其水自新陂东入城,……又东出城东注臭池。臭池溉田,陂水散流,又入朱湖陂,朱湖陂亦下灌诸田,余水又下入木里沟。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故渠引鄢水也,灌田七百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元和志》卷21襄州义清县:长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派引蛮水。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一道使沔北入,一道使沔南入,遂拔之”。《清一统志·襄阳府》 “长渠”条引《府志》:“宋绍兴三十二年,王澈言襄阳故有二渠,长渠溉田七千顷,木渠溉田三千顷。今废堙请以时修复。”


又称长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所开,故名。西起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东至宜城市南汇木里沟入汉水,全长约46千米。白起(?—前257),一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秦国名将。传其夺取韩、魏、赵、楚很多土地,斩首坑杀92万余人,被称为“人屠”。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率大军攻楚国鄢城(今宜城市楚皇城),不下,乃在鄢城百里外筑土障,壅西山长谷水为渠灌之,淹死楚国军民无数。此渠后人用以发展生产,《水经注》载“灌田三千顷”。唐胡曾诗曰:“武安南伐勒秦兵,疏凿功将夏禹并。谁谓长渠千载后,水流犹入故宜城。”后因天灾战乱,渠渐荒废。今已修复,且增挖38条支渠,总长180余千米,又建中、小水库10座,灌田23万余亩。


猜你喜欢

  • 上车湾市

    即今湖北监利县东二十四里上车湾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监利县东有上车湾市。

  • 曹娥埭

    在今浙江上虞市治百官镇西曹娥江西岸。《资治通鉴》: 唐光启二年 (886),钱镠“凿山开道五百里,出曹娥埭”。即此。在今浙江省上虞市西南曹娥江上。唐光启二年(886年),钱镠取浙东,进军曹娥埭,即此。

  • 金陵道

    1914年依前江陵、镇江两府辖境置,属江苏省。治江宁县 (今江苏南京市)。辖境约当今江苏扬中、丹阳、金坛、溧阳以西长江南岸地区及江北六合、江浦两县地。1927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江宁、镇江两府辖

  • 木乘谷

    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北。《后汉书·西羌传》:章和初,“张纡遣从事司马防将千余骑及金城兵会战于木乘谷,迷吾兵败走”。即此。

  • 宜水

    ①在今江西宜黄县东南。《清一统志·抚州府一》 “宜黄水” 条: “宜水源出县东南军山,黄水源出县南黄土岭,皆北流至县东合流,名宜黄水。”②一名宜溪水。在今湖南常宁县境。《方舆纪要》卷80常宁县: “宜

  • 白蒲堰

    在今江苏如皋市东南白蒲。宋时为运河(今通扬运河)上堤堰。南宋绍兴四年(1134),金兵侵淮南,诏毁通州白蒲堰以拒。即此。在今江苏省如皋市东南白蒲。宋时为运河(今通扬运河)上堤堰。南宋绍兴四年(1134

  • 惠政桥

    在今福建松溪县东。《方舆纪要》 卷97松溪县: 惠政桥 “在县城东。宋绍兴五年建。本名平政,后屡圯屡复。淳熙十三年,复叠石为六址而梁其上,覆以亭三十二间。淳祐中,增修改今名。后复圯。明朝永乐七年以后,

  • 巴燕戎格厅

    清乾隆九年(1744)置,属西宁府。治所在摆羊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清一统志·西宁府二》:巴燕戎格厅“其地番回杂居,水草丰美,可垦荒地四十余里。九年增设通判分驻”。1913年改为巴戎县。

  • 琥八山

    在今宁夏同心县东。明嘉靖 《宁夏新志》卷3韦州守御千户所: 琥八山 “在城南八十余里。胡名,华言色驳杂也”。

  • 雅安驿

    明置,在今四川雅安市。《方舆纪要》 卷72雅州: 雅安驿 “在州治东。马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