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盐山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七里长江南岸。《方舆胜览》卷57夔州:白盐山“在城东十七里。崖璧五十余里。其色炳耀,状若白盐”。隔江与赤甲山相对,中夹江为瞿塘峡,为蜀之咽喉。《方舆纪要》卷69奉节县:白盐山“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岩壁高峻,色若白盐,因名。明初伐蜀,汤和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即此。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七里长江南岸。《方舆胜览》卷57夔州:白盐山“在城东十七里。崖璧五十余里。其色炳耀,状若白盐”。隔江与赤甲山相对,中夹江为瞿塘峡,为蜀之咽喉。《方舆纪要》卷69奉节县:白盐山“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岩壁高峻,色若白盐,因名。明初伐蜀,汤和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即此。
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三十里洼里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9滦州图: 西南有窪儿里。
即今甘肃武都县城西侧旧城山。《元和志》卷39武州:“后魏平仇池,于仙陵山东置武都镇,宣武帝于镇城复置武都郡,废帝改置武州。”
北宋置,属番禺县。在今广东番禺市西北钟村镇之谢村东南胜石坊附近。
一名亮中河。在今辽宁昌图县西北。明《全辽志》 卷1: 亮子河在 “(开原) 城西五十里。源出城东北枪杆岭,西流入辽河”。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银山南麓古延寿寺遗址上。是该寺中高僧的墓塔。共有砖塔七座,其中金代五座,元代两座。有六角和八角形两种。金塔均为八角密檐式,高20米。须弥座及第一层塔身均有精美雕饰,塔檐向上逐层微减
①即今北京市怀柔县西北五十二里黄花城乡。《方舆纪要》 卷11昌平州: 黄花镇在 “州北八十里。有城。元置千户所于此。当居庸、古北二关之中,北连四海冶,拥护陵寝,为京师后户”。②北宋于故黄花县置,属梁泉
①西汉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河北廊坊市西北古县村。东汉属广阳郡。三国魏属燕国。北魏属燕郡。隋属涿郡。唐属幽州, 武德四年(621)移治石梁城(今廊坊市东南), 贞观八年(634)又移治常道城(今廊坊市
亦名检江。相当今四川成都平原之走马河。《史记· 河渠书》 秦蜀郡守李冰: “穿二江成都之中。” 《正义》 引 《括地志》: “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笮) 桥水,一名清 (流) 江,一名外江,西南自温江
又作洪池、鸿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晋故城东二十里,今偃师市西。《水经·谷水注》: 谷水自洛阳城东南,“又东注鸿池陂。池东西千步,南北千一百步,四周有塘,池中又有东西横塘,水流径通”。北魏亦作洪池。久湮
西魏废帝元年 (552) 置,属宁州。治所在帖夷县 (今四川南坪县东南一百里)。辖境范围在今四川南坪县东南及甘肃文县部分地。恭帝二年(555) 改为昌宁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