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堡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南二十里大白登镇。《清一统志·大同府》:白登堡“在阳高县南三十里。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或云即白登故城”。
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南二十里大白登镇。《清一统志·大同府》:白登堡“在阳高县南三十里。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濠深一丈五尺。或云即白登故城”。
在今山西省阳高县南。明永乐中筑,周二里有奇,高三丈。
盛即郕。或作成。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九十里。一说在汶上县西北二十里。《春秋》: 隐公五年(前718),“卫师入郕”。《公羊》 作 “盛”。《穆天子传》卷6有 “盛姬”。《水经·洙水注》: “洸水西南流径
在今西藏定日县 (协嘎尔) 西一百四十里。为藏南重地。清代称定日汛,有重兵驻防。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洛咙边隘;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
一名山。 又名龙头山。 在今湖南江永县东五里。《方舆纪要》 卷81永明县: 限山,“ 《志》 云: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往时路沿山下,寻圮于江。江溢时,
指今辽宁辽河下游河网低洼地区。《新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九年(645),“次辽泽,瘗隋人战亡者”。即此。隋、唐征高丽路皆由此,迄至辽、金亦为往来辽东的必经之路。契丹族早期和辽代前期以政治中心上京(今内
一作宁葭。战国时中山国地,在今河北鹿泉市北。《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二十年 (前206),“王略中山地,至宁葭”。《索隐》: “ 一作蔓葭,县名,在中山。”即“宁葭”。
①在今河北遵化市南八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 南龙山 “北又有北龙,两山相望,蜿蜒如龙”。②即今浙江瑞安市东南七十四里处之南龙头、北龙山岛。《方舆纪要》 卷94平阳县: 南龙山 “在县东海中。倭自
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南。《明一统志》卷87南甸宣抚司:小龙川关“在司东北八十里”。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聂都乡。《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仙鹤岭在“府西八十里。一名双鹤洞,亦曰石室洞,又名聂都洞,即上犹县聂都山之别峰也。洞门可二寻, 中平,可容百人。别有岩穴,相去一二里,玲珑相通
又名大龙溪。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三十余里,为渠江支流。《宋史· 度宗纪》: 南宗咸淳三年 (1267),“张钰护合州春耕,战款龙溪”。即此。
在今四川大足县西南五十里石桌乡石篆山上。为儒、释、道三教摩崖造像群。始刻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主要集中在子母殿、千佛崖两处。子母殿有九龛,佛教造像有毗卢佛、文殊、普贤等,儒家造像有孔子,道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