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玉泉山

玉泉山

①西山分支。在今北京市海淀区。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卷3“玉泉山”条:“山以泉名。泉出石罅间,潴而为池, 广三丈许, 名玉泉池。……池东跨小石桥,水经桥下,东流入西湖,为京师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群泉注入昆明湖,折向东南流入北京城,为金中都、元大都重要水源。

②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彰德府一》:玉泉山“有玉泉谷,故名。有望仙、朝霞、迎霞三峰。有溪曰甘露溪,滴乳泉”。

③一名覆舟山,又名堆蓝山。在今湖北当阳市西三十里。《舆地纪胜》卷78荆门军:玉泉寺“在当阳县西南二十里。山曰玉泉山。陈光大中浮屠知��自天台飞锡来居此山”。《方舆纪要》卷77当阳县:玉泉山“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

④在今云南富宁县西北七十里。《明一统志》卷87广南府:玉泉山“在富州西北七十里。山顶有泉,飞流如素练。下有石池,清碧回旋,溢流于西洋江”。


(1)在北京市颐和园西,为西山东麓支脉。旧以泉胜,山以玉泉池得名。东南麓原有泉水潴成泉湖,东注入昆明湖,折向东南经长河流入北京城,历为北京重要水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泉水断流。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旧有十六景,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楼、阁、亭、馆、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山泉林木之间,秀丽和谐。大部已为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破坏。现存华藏塔、玉峰塔、香岩寺、华严洞、玉龙洞等为最著名。(2)又称堆蓝山。在湖北省当阳市城区西南。形如巨船覆地,曾名覆船山。山北有温泉珍珠泉,隋开皇年间改名玉泉,山依泉名。最高点海拔370米。山体由红色砂页岩构成。奇洞怪石,幽谷曲溪,景色秀丽。历代名人题咏颇丰,有“三楚名山”之誉。辟有国家森林公园。东麓的玉泉寺和玉泉铁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猜你喜欢

  • 夷门场

    即今四川会理县北益门镇。同治《会理州志》卷9:夷门“治北五十里”。清设把总驻防。

  • 逡遒县

    ①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肥东县东二十里龙城。东汉作浚遒县。西晋属淮南郡。《晋书·石勒载记》: “石聪攻寿春,不克,遂寇逡遒、阜陵,杀掠五千余人,京师大震。” 即此。东晋咸和初废。②东晋咸和初侨

  • 蒲津桥

    战国秦昭王五十年 (前257) 初作 “河桥” 于蒲津 (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西南、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黄河上)。其后西魏、隋、唐皆在此连舟为浮梁 (桥)。《新唐书·地理志》 河中府蒲州河西县:开元十二年

  • 胥母山

    又名莫釐山。俗称东山。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洞庭东山。原系太湖中小岛,元、明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越绝书·吴地传》: 阖闾 “旦食于纽山,昼游于胥母”。即此。《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长洲县: 莫釐山 “

  • 麻岭镇

    在今福建宁德市北。明置巡司于此。

  • 峡径 (逕) 营

    明嘉靖中置,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广宁县:峡径营“在县东北。旧属四会县,后改今属”。

  • 延德军

    北宋大观元年(1107)改延德县置,治所在通远县(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黄流、白沙间)。政和元年(1111)废。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以延德县改置,治通远县(今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黄流、白沙

  • 甘谷县

    ①金升甘谷城置,属秦州。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南。贞祐四年(1216)属西宁州。元废。②1928年改伏羌县置,属甘肃省。治所即今甘肃甘谷县。(1)古县名。金升甘谷城置,治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属秦州。元废

  • 鸡西县

    1949年8月改鸡宁县置,属松江省。治所即今黑龙江鸡西市。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旧县名。1949年改鸡宁县置,治今黑龙江省鸡西市。1956年撤销,改设鸡西市。

  • 大水窟山

    在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海拔3770米。山东南约五里,海拔约3280米处有一小池。据传清光绪间总兵吴光亮率军开山筑路时用此水,名大水窟,后以水池名山。在台湾省南投县东南、与花莲县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