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都督府
唐贞观十八年 (644) 灭焉耆后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开元七年 (719) 为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 (790) 后废。
唐羁縻都督府。贞观十八年(644年)置,治焉耆镇(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属安西都护府。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790年)后废。
唐贞观十八年 (644) 灭焉耆后置,属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城子旧城。开元七年 (719) 为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 (790) 后废。
唐羁縻都督府。贞观十八年(644年)置,治焉耆镇(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属安西都护府。开元七年(719年)后为唐安西四镇之一。贞元六年(790年)后废。
唐武德五年 (622) 置,属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县北二十二里。《寰宇记》 卷125怀宁县: 皖阳 “以城在水北,故曰皖阳”。七年 (624)废。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分怀宁县置,治今安徽省
即今山西交城县西北惠家庄乡。清光绪《交城县志》 图: 县西北有惠家庄。
在今山西潞城市东北四十四里凤凰山麓。始建于唐天宝六载 (747)。院前竖有八角青石经幢一座,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殿西有北宋元祐二年 (1087) 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
在今湖南攸县东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0攸县:阳升江“源出县东百里之大乌山。又银坑水亦出焉,经县东五十里,合于阳升江,流入攸水”。
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宁陵县西北。《春秋》:成公十六年(前575),“秋,会晋侯、齐侯、卫侯、宋华元、邾人于沙随”。即此。《水经·汳水注》:“汳水又东径宁陵县之沙随亭北。”古邑名。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宁陵
即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清《西藏图考》卷1载《西藏全图》作“牙母鲁克海”。藏语意为碧玉、草原之湖或上部牧区碧玉湖。
即今河南罗山县南龙升镇村。清乾隆《罗山县志》卷1 《镇店》:“龙升镇,南六十里。”
在今广东阳春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01阳春县:牛厄曲营在“县北百二十里。嘉靖二十四年置, 防新兴黄三坑、恩平君子山等贼”。
在今云南洱源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17邓川州: 普陀江 “在州 (今邓川镇) 北。其上源即浪穹县之宁河,东流经州北,折而南,流入于西洱河。 一名㳽苴佉江。 或谓之葡萄江, 即普陀之讹
在今四川道孚县城西北尼措山脚。乾隆《雅州府志》: “噶达西北一百七十里地名灵雀寺,乃西藏往来之大道。”为康区黄教十三寺之一。清于此设宁安营。“灵雀”,藏语意为“向阳海”,因寺前有大湖泊,名尼(鱼)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