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门山
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五十里。《新唐书·陆羽传》:天宝中“庐火门山”。《方舆纪要》卷77景陵县:天门山“亦名火门山。相传光武行兵,举火夜度处也。俗忌火故曰天门”。《清一统志·安陆府》:火门山“去天门山里许, 差小, 两两相对。……按天门、火门本二山。《旧志》作为一山,误。今改正”。
在湖北省天门市西北,邻京山县境。据《天门县志》载:“火门山去天门山里许,世传汉光武兵夜度举火,因名。”由石灰岩组成,海拔150米,山下火门口海拔75米。山上多植杉、松树。唐陆羽负书从邹夫子墅,即此。
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五十里。《新唐书·陆羽传》:天宝中“庐火门山”。《方舆纪要》卷77景陵县:天门山“亦名火门山。相传光武行兵,举火夜度处也。俗忌火故曰天门”。《清一统志·安陆府》:火门山“去天门山里许, 差小, 两两相对。……按天门、火门本二山。《旧志》作为一山,误。今改正”。
在湖北省天门市西北,邻京山县境。据《天门县志》载:“火门山去天门山里许,世传汉光武兵夜度举火,因名。”由石灰岩组成,海拔150米,山下火门口海拔75米。山上多植杉、松树。唐陆羽负书从邹夫子墅,即此。
即今山东郯城县北李庄镇。清属兰山县(今临沂市),康熙十二年(1673)置驿,有驿丞驻此。
南朝宋置,属宋康郡。治所当在今广东阳西或电白县地。隋废。
明置,属望江县。即今安徽望江县西南杨湾镇境南下杨湾。明初设杨湾口巡司。在安徽省望江县南部、长江北岸。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曾墩,人口 2850。镇因境内江湾处有一自然村,原为杨姓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汾州置,治所在霍邑县(今山西霍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汾西、洪洞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贞观十七年(643)废。《元和志》卷12霍邑县:“吕坂在县西南十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涪州。治所在今四川武隆县西北土坎镇 (旧武隆司) 西五龙村。《寰宇记》 卷120武龙县: “以邑界武龙山为名。” 北宋宣和元年 (1119) 改为枳县。南宋绍兴元年(1
①在今安徽歙县北二十里。《新唐书·地理志》:歙县“有主簿山”。《舆地纪胜》卷20徽州:主簿山“即飞布山,在歙县。《新安记》云:昔寇乱,县主簿率百姓保此山获全,因名。唐天宝间改名飞布”。②在今安徽祁门县
在今内蒙古正镶白旗 (查干淖尔镇) 西北。《清一统志·察哈尔部》: 铁柱山 “在 (镶白旗察哈尔) 西北七十里。蒙古名阿尔坦噶达苏。其西北即红盐池”。
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 (旧府城)。《清一统志· 大名府二》: 晚香亭 “在旧府治。宋韩琦为留守,重九日,宴请盐司于后圃,有诗云:‘莫嫌老圃秋容澹,且看黄花晚节香。’ 后人因以名亭”。
亦作溶江、容江。在今贵州榕江县北。《明一统志》 卷88黎平府: 容江 “源出苗地,北入福禄江”。古称揭阳江。在广东省东部。因流经古揭阳市地多榕树,故名。源于陆河县凤凰山,向东流至汕头市郊牛田洋注入南海
又作香城山。在今江西吉安县南。《舆地纪胜》卷31吉州:香城山“在城南。耸秀如锋笔然”。《清一统志·吉安府一》:芗城山“在庐陵县南四十里,周围一百里,接永丰吉水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胡氏世居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