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阳县
北周置,为成安郡治。治所即今河北磁县。《元和志》 卷15滏阳县: “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 隋开皇初为磁州治。大业初属魏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滋州治。贞观元年 (627) 州废,属相州。永泰元年 (765) 复为滋州治。明洪武初省入滋州。
古县名。北周析临水县置,治今河北省磁县,属成安郡。因县处滏水之阳,故名。为成安郡治所,隋唐以后为磁州治所。明洪武初省入磁州。
北周置,为成安郡治。治所即今河北磁县。《元和志》 卷15滏阳县: “以城在滏水之阳,亦曰滏阳。” 隋开皇初为磁州治。大业初属魏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滋州治。贞观元年 (627) 州废,属相州。永泰元年 (765) 复为滋州治。明洪武初省入滋州。
古县名。北周析临水县置,治今河北省磁县,属成安郡。因县处滏水之阳,故名。为成安郡治所,隋唐以后为磁州治所。明洪武初省入磁州。
北宋置,属芝忻州。治所在今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福龙乡附近。后废。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安定县置,属冀州。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东北旧城镇。《元和志》 卷17鹿城县: “取县东故鹿城为名。” 大业初属信都郡。唐属深州,至德元年 (756) 改名束鹿县。古县名。隋开
即今河北清河县东南二十六里油坊镇。清时有县丞驻此。
即今福建长汀县东北馆前镇。1931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汀东县治此。
即今四川珙县南洛表镇。清乾隆 《珙县志》 卷1: “西南有落表场。”
在今陕西留坝县东南马道镇。《方舆纪要》卷56褒城县“黄草山”条下:“又有马道山在县北九十里,马道水出焉,注于褒水。又有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相传樊哙所创云。”
又名琅山、 浪峤南屿。 即今台湾省本岛南部恒春半岛。 连横 《台湾通史·抚垦志》: “琅在台之极南,或作郎娇,番语也,归化之番凡十八社。”清光绪元年 (1875) 置恒
①在今江西修水县西双井。《明一统志》卷49南昌府:双井“在宁县西二十里。黄庭坚所居之南溪心有二井,士人汲以造茶,绝胜他处”。②在今云南曲靖市北。《清一统志·曲靖府》:双井“一井两窍,相传诸葛亮所筑”。
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寰宇记》卷72益州:“玉局坛在城南柳堤玉局观内,张道陵得道之所,其一也。”《方舆胜览》卷51成都府:玉局观“道经二十四化,上应二十四气,六十甲子分隶之,玉局化其一也。《彭乘记》:后
在今江苏扬州市城西。明曹学佺《名胜志》:“新城有晋甲仗楼,谢安建。”唐张籍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