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谷县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泾州。治所即今甘肃镇原县。《元和志》 卷3临泾县: “取县内湫谷为名。” 三年 (607) 属安定郡。十二年 (616) 改名临泾县。
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置,“取县内湫谷为名”(《元和郡县志》)。治今甘肃省镇原县,属安定郡。十二年改名临泾县。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泾州。治所即今甘肃镇原县。《元和志》 卷3临泾县: “取县内湫谷为名。” 三年 (607) 属安定郡。十二年 (616) 改名临泾县。
古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置,“取县内湫谷为名”(《元和郡县志》)。治今甘肃省镇原县,属安定郡。十二年改名临泾县。
在今湖南平江县北。《方舆纪要》 卷77平江县: 昌水在 “县北八十里。出幕阜山,西南流山涧中,有巨石,水绕其旁,形类昌字,因名。又南合汨水”。
在今山西运城市北石村。 《方舆纪要》 卷41夏县: 山 “在县西北七十里石村, 即峨眉坡高阜也”。
西周初封国。姬姓。据1954年在今江苏丹徒县东烟墩山出土的 《宜侯矢簋》,疑在今江苏丹徒及其附近地区。后为吴所灭。或说应在今河南宜阳县西。(1)古国名。西周初封国。姬姓。其地主要有二说:一说因其遗物《
在今山东济南城西,旧为乡村。清光绪三十年(1904)自辟为商埠。今为槐荫区五里沟街道办事处。
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南。为清代自伊犁通往喀什噶尔的要道。道光《新疆识略》卷1:“自伊犁西南出鄂尔果珠勒卡伦一百三十里经善塔斯岭,五百五十里逾巴尔珲岭。”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巴尔珲岭幽险怪异
北齐改太湖左县为太湖县,属龙安郡。治所即今安徽太湖县。隋开皇三年(583)改为晋熙县,十八年(598)复为太湖县,属熙州,大业初属国安郡。唐属舒州。宋属安庆府。元属安庆路。明属安庆府。民国初属安徽安庆
即今贵州罗甸县西南罗悃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 卷3罗斛州判: “罗悃、床井、沟亭、逢亭、上隆、罗苏、赖石各亭,虽非膏壤,水旱皆可有收。”
在今福建永泰县东北四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 引《旧志》:“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周围二千丈,可容千人。石乳参差,下垂瀑布千丈。有泉曰龙尾泉。”在福建省永泰县城西葛岭山腰。为石灰岩溶洞,高约40米,
清雍正六年(1728)置,属乌蒙府。治所在米贴(今云南永善县南四十八里米贴)。嘉庆《永善县志略》:米贴土目叛,平定后“清朝遂钦命其名曰永善县”。雍正八年(1730)属昭通府,迁治莲峰(今永善县南九十四
即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隋书·食货志》:炀帝即位后,“新置兴洛及回洛仓”。《隋书·李密传》:“密与让领精兵七千人,以大业十三年春, 出阳城,北逾方山, 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