湨水
或称溴水。即今河南济源市、孟县、武陟县境之黄河支流漭河。《春秋》: 襄公十六年 (前558),公会晋侯等 “于湨梁”。杜注: “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 《资治通鉴》: 西晋永宁元年 (301),司马颖帅诸军击孙会,“大战于湨水,会等大败,弃军南走。颖乘胜长驱济河”。《水经·济水注》: “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又南注入河。” 《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湨水 “在济源县西南,东流经孟县北,又东南入河”。
或称溴水。即今河南济源市、孟县、武陟县境之黄河支流漭河。《春秋》: 襄公十六年 (前558),公会晋侯等 “于湨梁”。杜注: “湨水出河内轵县东南,至温入河。” 《资治通鉴》: 西晋永宁元年 (301),司马颖帅诸军击孙会,“大战于湨水,会等大败,弃军南走。颖乘胜长驱济河”。《水经·济水注》: “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又南注入河。” 《清一统志·怀庆府一》: 湨水 “在济源县西南,东流经孟县北,又东南入河”。
在今上海市西崇明县北。《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崇明县:北新河“在旧县北六十二里,海水西流而入;又南新河在旧县北五十二里,海水北流而入,与北新河通。今三沙日圮,河道亦堙”。
在今江西崇义县西南。章水出其下,山南为南源,山北为北源。《山海经·海内东经》: “赣水出聂都山,东北注江。” 《明一统志》 卷58南安府:聂都山 “在府城西南一百二十里。相传昔有聂姓者开都以居民,故名
即今四川泸县东南长江南岸弥陀镇。清嘉庆 《泸州志》 卷2: 弥陀岩场在 “州东四十里”。以江边石岩上石刻 “阿弥陀佛” 字得名。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南。包括大猫屿与小猫屿。清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3载大猫屿、小猫屿,谓 “土人呼为大猫、小猫”。
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1广宁县: 银坑坪山 “在县东北六十里。山险僻,旧为 ‘贼’ 巢”。
汉西域国名。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王都卑阗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西汉永光元年 (前43),康居迎匈奴郅至单于居康居东部合力抗乌孙。
1935年改恩阳县置,属广西省。治所在多敬圩 (今广西德保县西北敬德镇)。1951年并入德保县。旧县名。1936年由恩阳县及靖西县北部、天保县西部地合置,治多敬圩(今广西德保县西北多敬)。1952年撤
在今湖南辰溪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辰州府一》:市溪“汇众水入沅,为县巨溪”。
西汉置,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十三里。东汉属勃海郡。西晋迁治今景县东九里。隋开皇五年 (585) 改名蓨县。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附近。《文选》 卷27谢玄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 诗,李善注引 《水经注》 曰: “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