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温县

温县

春秋时晋置,治所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三十里古温城 (今上苑村北)。《左传》: 昭公三年 (前539),晋赵子文曰: “温,吾县也”,即此。西汉属河内郡。东魏改属武德郡,天平中徙治今温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 复置,属怀州。大业初属河内郡,十三年 (617) 徙治李城 (今温县)。唐属孟州,武德四年 (621) 改为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明属怀庆府。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30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西北部、黄河北岸。属焦作市。面积463平方千米。人口42.1万。辖8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周畿内温国。春秋晋置温县,治今温县城西南。因温国为名。一说以境内温泉得名。《春秋》隐公三年(前720年):“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庄公十九年(前675年):“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即此。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属怀州。大业十三年(617年)移治李城(即今温县县城)。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名李城县,同年复名温县,属怀州。显庆二年(657年)属洛州。会昌三年(843年)属孟州。金因之。元属怀庆路。明、清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废入沁阳县,1961年复置。1969年属新乡地区,1986年改属焦作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中部高、南北低。黄河、沁河分别流经南部和北部边缘。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特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四大怀药”。有机械、化肥、纺织、造纸设备等厂。温济地方铁路和新孟、温沁公路经此。古迹有慈胜寺(大吴庙)、司马懿故里及其祖茔“三陵墓”、汉代烘范窑遗址、梁所遗址、东周盟誓遗址等。陈家沟为陈氏太极拳发源地。


猜你喜欢

  • 荻丘

    或作狄丘。在今安徽寿县东南。《水经·肥水注》: “肥水又北径荻城东,又北径荻丘东。” 《魏书·李神传》: “转宁远将军、陈留太守,领狄丘戍主。”

  • 平台

    ①又名紫光阁。在今北京市中南海西岸。清《日下旧闻考》卷24:“紫光阁在明武宗时为平台,后废台,改为紫光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处。②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平台乡。《史记·梁孝王世家》

  • 慈云 (雲) 寺

    ①在今山西天镇县城西街。始建于唐。原名法华寺。辽开泰八年 (1019) 曾大修。明宣德五年 (1430) 千户熊谅奏改今名。②在今江苏淮阴市。清雍正十三年奉旨动帑兴修,乾隆四年 (1739) 建成。为

  • 土楼

    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东。《资治通鉴》: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北魏将奚斤等“进击翟广等于土楼,破之,乘胜进逼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汜水镇东。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北魏将奚斤克土楼,进逼

  • 蒲反县

    西汉改蒲坂县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东汉复改蒲坂县。即“蒲坂县”。

  • 平城江

    在今广东吴川市西南塘㙍江。《方舆纪要》卷104吴川县:平城江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化)州境那阳山,经林公渡入海”。《清一统志·高州府》:平城江在“源出化州那阳山,南流为平泽水,又东南流至

  • 谢阳

    即射阳。在今河南南阳县东南。《水经· 比水注》: 比水 “又西南流,谢水注之……世祖建武十三年,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杨守敬疏: “射、谢通用,射水即谢水,射阳即谢阳。”

  • 河会堡

    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二十五里河会村。《方舆纪要》 卷40河曲县: “河会堡在唐家会堡东南,万历二十五年建,城周二里有奇。边口有曲峪等处为最冲。”

  • 博乡侯国

    西汉置,属九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六安市西。东汉废。西汉置,治今安徽省六安市西。东汉废。

  • 柯山

    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北柯桥镇西三里。《清一统志 ·绍兴府》: 柯山 “在山阴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石佛,高十余丈。下有水曰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