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滥川
古地名。在今云南大理市东的凤仪坝子。《隋书·史万岁传》: 开皇间,史万岁 “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即此。一说在今晋宁县附近。
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之小水;或说在今大理市附近。《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史万岁入南中,“渡西洱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即此。
古地名。在今云南大理市东的凤仪坝子。《隋书·史万岁传》: 开皇间,史万岁 “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即此。一说在今晋宁县附近。
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之小水;或说在今大理市附近。《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史万岁入南中,“渡西洱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虏获男女二万余口”,即此。
1914年由川东道改置,属四川省。治巴县(今四川重庆市)。辖境约当今四川万源、宣汉、达川、渠县、大竹、垫江、长寿、江北、武胜、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以东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川东道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北二十五里,北接宣州市界。《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旗鼓山” 条下: 通灵峰 “南去县二十五里。上有鸡冠石,绝顶宽平,泉出龙湫,下为溪流环绕,与旗鼓诸山,并为县北屏障”。
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厚坡镇。南朝宋至北魏侨置弘农郡(恒农郡)于此。《元丰九域志》卷1邓州顺阳县“有五垄山”。
南朝梁置,治所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四里汉水北岸)。后改名南梁州。南朝梁置,治西城县(今陕西安康市西北汉水北岸)。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康、平利等市县一带。南朝梁时改名南梁州。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秦州置, 以陇山得名。治所在陇东郡杜阳县(今陕西陇县东南十六里)。北周天和四年(569)废。大象二年(580)复置,治所在汧阴县(今陇县)。隋大业三年(607)废。唐武德元年
在今贵州余庆县西北一百里松烟镇社蒲村。南明永历八年(1654), 四川巡抚钱邦芑(字开少)拒绝与孙可望共事,削发为僧,移居余庆社蒲村大错庵,常登此山,遂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题名“他山”。山上题
又作章拉则、拉则宗、纳孜、拉孜。治所即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拉孜”,藏语意为神山顶。1960年与彭错林宗合并设拉孜县。1965年迁驻曲下。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拉孜镇。1960年
唐石汗那国都城。在今阿富汗东北境斯科扎尔一带; 一说即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迭脑。龙朔元年 (661) 为悦般州都督府治所。
亦作牛腹渡。即今四川富顺县东北七十里牛佛镇。为沱江水路交通要道,是富顺县大镇之一。《清史稿·胡中和传》:咸丰十一年(1861),“(李)永和窜踞富顺牛腹渡,两岸筑坚垒,背而阵”,与清军激战。
即今河北沧县东南王官屯乡。清乾隆《沧州志》卷2坊集:南路有王官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