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墟
①即今广东英德市北七十里北江东岸之清溪村。北宋置清溪镇。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清溪镇。清宣统 《东莞县志》 卷7: 东江 “又北屈东北过长山旧围,清溪墟水合上官仓水自东南来注之。上官仓水……又西南过清溪墟,注清溪墟水”。
①即今广东英德市北七十里北江东岸之清溪村。北宋置清溪镇。明置巡司于此。
②即今广东东莞市东南清溪镇。清宣统 《东莞县志》 卷7: 东江 “又北屈东北过长山旧围,清溪墟水合上官仓水自东南来注之。上官仓水……又西南过清溪墟,注清溪墟水”。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治所在今云南禄丰县东南二十九里腰站。元与罗部合设罗次县。
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北崆峒山中。《明一统志》卷35平凉府:青龙洞“在翠屏山上,雨晴云辄归洞中,一名归云洞”。
①在今四川彭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67崇宁县: 金马山在 “县北二十里。相传山似云南之金马,因名”。上有金马碧鸡祠。②在今云南昆明市东郊。唐代以来称金马山。唐樊绰 《蛮书》 卷2: “金马山在拓东城
亦名火峰砦。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8巴东县:火峰山寨“其地有火烽,据险置寨,因名。明初,汤和伐蜀,克归州,取火烽山砦。即此”。
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一百六十里。《清一统志·廉州府》:乌雷岭“在钦州东南。一名乌雷门。突起海滨,其地险要,设兵防守。《州志》:脉自那墓山,蜿蜒顿为十二岭,亘出大海伏波庙前,廉州水路经此”。古山名。又称乌
①唐贞元元年 (785) 析侯官县西乡置,属福州。故址即今福建闽清县,寻升为梅溪县。因境内梅溪而得名。②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梅溪场。清道光 《江北厅志》 卷2: 梅溪场 “去城一百五十里”。唐贞元元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置,属奉天东边道。治所在大庄河(今辽宁庄河市)。1913年改为庄河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置,治今辽宁省庄河市。1913年废厅置县。
即永通桥。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八里通惠河上。因距县治八里而名。为陆路入北京的重要孔道。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由天津入侵北京,清军于此抵御。《清史稿·文宗纪》:“瑞麟等与洋兵战于八里桥,不利。”
①即今吉林东南部之长白山。《魏书·勿吉国传》:“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径山者,皆以物盛。”《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
在今安徽歙县城南二里。《寰宇记》卷104歙县: 城阳山 “在县南。回环孔高,为城郭之襟带。居郡之南,故号为城阳焉。即许宣平得道之所,亦为李白所寻不遇之处。今山上有遗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