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水

清水

①即今山西中阳县东南川河。《方舆纪要》卷42永宁州宁乡县: 清水在 “县南三十五里。北流经州西南十里,合东川水入黄河”。

②黄河支流。即今山西垣曲县南亳清河。源于今山西闻喜县东,东南流经垣曲县南入黄河。《水经·河水注》: “清水出清廉山之西岭,世亦谓之清营山。其水东南流,……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丘亭。……清水又东南流注于河。”

③即流经今江苏铜山县东南之古泗水。《陈书·吴明彻传》: 太建十年 (578) “明彻军至吕梁,周徐州总管梁士彦率众拒战,明彻频破之,因退兵守城,不敢复出。明彻仍迮清水以灌其城,环列舟舰于城下,攻之甚急。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

④今安徽长江南岸支流青弋江。《汉书· 地理志》 丹阳郡宛陵县: “清水,西北至芜湖入江。”

⑤泗水的别名。一作清泗。源于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水经·泗水注》: “清水即泗水之别名。”《宋书·索虏传》: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魏师南下, “遣楚王树洛真 (拓跋建)、 南康侯杜道㑺进军清西,至萧城,步尼公进军清东,至留城”。“”即清水。又 《资治通鉴》: 南朝宋泰始三年 (467),“遣中领军沈攸之等击彭城 (今江苏徐州市),攸之以为清泗方涸,粮运不继,固执以为不可”。皆此。宋以后称清河,一名南清河。

⑥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称。《资治通鉴》: 东晋太和四年 (369),桓温伐燕,“温使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三百里,引汶水会于清水”。胡注引杜佑曰: “济水,因王莽末渠涸不复截河过,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 宋后通称清河,一名北清河。

⑦上游即今河南卫辉市以上的卫河。《水经·清水》: “出河内修武县 (今河南获嘉县) 之北。”汉、魏前在今淇县 (朝歌镇) 南入黄河。《后汉书·袁绍传》 注引 《英雄记》: “绍在朝歌清水口”,即此水入河口。西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后自今新乡市以下成为永济渠的 一部分,清水之名渐废。

⑧又名牛饮水。即今四川双流县北十里之江安河。《寰宇记》 卷72双流县: “清水在县北十里。改名牛饮水。”

⑨亦作清水江。即今四川巴中市西恩阳河。《隋书·地理志》: 清化县有 “清水”。《寰宇记》 卷139清化县: 清水 “北自地平县来,南流经木门城东,又南经县理”。《方舆纪要》 卷68巴州: 清水江 “在州西九十里。《志》 云: 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历废清化县,又东经废恩阳县,至州南合于巴江”。

⑩亦名叠江、清江河。即今四川开县东北之东河,为小江 (开江) 东支流。《水经·江水注》: 清水 “源出西北巴渠县东北巴岭南僚中,即巴渠水也。西南流至其县,又西入峡,檀井溪水出焉。又西出峡,至汉丰县东,而西注彭溪,谓之清水口”。《寰宇记》 卷137开州万岁县: 清水 “源出县东北石塔山,西南流经石门山,又西南流经巴渠故城东,又西南流经县东二里,又西南入开江县界”。《清一统志·夔州府一》: 清水,“ 《旧志》: 清水在开县东北五十里。源出界顶山,南流五十里至县东南,入开江”。

(11)今四川旺苍县东之白水河、恩阳河。为渠江支流巴河上源之一。《隋书·地理志》: 清水县有清水。《寰宇记》卷139清化县: 清水 “北自地平县来,南流经木门城东,又南经县理”。

(12)一名去斤水。北魏以来称今陕西省北部延河为清水。源出安塞县西北芦关岭,东南流经延安市东,又东径延长县东南入黄河。《水经·河水注》: “ 《山海经》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区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世谓之清水。” 《元和志》 卷3肤施县: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 谓之清水。” 明以后改称延河。

(13)一名秦川。即今甘肃清水县之汤浴河、牛头河。源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汤峪,西南流至清水县城北,又西南流纳后川河 (古名秦水),至天水市东入渭水。《水经·渭水注》: “ (清) 水导源东北陇山,二源俱发西南,出陇口合成一水,西南流历细野峡,径清池谷,又径清水县故城东,……其水西南合东亭川,自下亦通谓之清水矣。”


古水名。(1)上游即今河南省卫辉市以上的卫河,汉、魏以前在今淇县(朝歌镇)南入黄河。《后汉书·袁绍传》: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屯兵朝歌清水口,即为其入河口。晋后改道东会淇水入白沟。隋后,自新乡县以下成为永济渠的一部分,其名渐废。(2)古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名。东晋太和四年(369年),桓温伐燕,引舟师自清水入河,即此。宋后改称清河。(3)泗水的别名(《水经注·泗水》),又作清泗。《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师南侵,拓跋建自清西进,屯萧城,步尼公自清东进,屯留城;泰始三年(467年),宋明帝遣沈攸之图淮北,攸之以为清泗方涸,粮运不继,固执以为不可。即此。宋后改称清河,又名南清河。(4)即今陕西省北部黄河支流延河。明以后改延河。


猜你喜欢

  • 思摩部

    又作思麽、思麻。宋大理置,属威楚府。即今云南思茅市。元代属元江路。又作思么部。大理国置,治今云南省思茅市。元时属元江路,后废。

  • 鼠场营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置,属普安州。在今贵州普安县南。明万历 《贵州通志》 卷9普安州有鼠场营。清乾隆 《黔南识略》 卷28普安县: 顺治十八年 (1661) “拨普安州马乃、楼下、鼠场、安逸

  • 末鲁孙站

    元置,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纽伊河下游库契河口附近。元《经世大典》: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有“末鲁孙等十五站”。明改莫鲁孙站。

  • 靖虏卫

    明正统二年 (1437) 置,属陕西都司。治所即今甘肃靖远县。弘治九年 (1496) 改属固原镇。清初改名靖远卫。明正统二年(1437年)置,治今甘肃省靖远县。属陕西都司。清顺治初改名靖远卫,雍正二年

  • 茶城

    即今江苏铜山县北垞城。《明史·河渠志三》: “河漕者,即黄河,上自茶城与会通河会,下至清口与淮河会。”

  • 侣俸场

    即今四川铜梁县西侣俸镇。清光绪 《铜梁县志》 卷2: 侣俸场 “在县北 (西) 二十里”。

  • 南胜县

    元至治中 (1321—1323) 置,属漳州路。治所即今福建平和县东南南胜。后至元三年 (1337)移治今平和县 (小溪镇)。至正十六年 (1356) 改名南靖县,并徙治双溪之北,即今福建南靖县东北靖

  • 阳原县

    ①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西南桑干河北。东汉废。②1914年改西宁县置,属直隶口北道。治所即今河北阳原县。1928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属河北省。在河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相邻。属张家口市。

  • 桃渚寨

    即今浙江临海市东桃渚乡。《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桃渚寨 “在临海县东一百里,海门卫东北五十里”。见“桃渚城”。

  • 靖江王府

    在今广西桂林市中心。宋代在此建铁牛寺。元代称大圆寺,后改为万寿殿。明洪武三年 (1370) 朱元璋封其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五年 (1372) 起营建王府宫殿,历时二十年建成。二十六年 (1396)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