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清口

清口

①即泗口。又名淮泗口、清河口。古泗水入淮之口。《汉书·地理志》、《水经·济水》 云: 泗水至睢陵县 (今江苏盱眙县西北)南入淮。郦注以为在角城 (今江苏淮阴市西南) 入淮。因泗水一名清水,故名。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为历代战争要地。《陈书·吴明彻传》: 太建九年 (577) 北伐,至吕梁,“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横流竖木,以铁锁贯车轮,遏断船路……明彻仍自决其堰,乘水势以退军,冀其获济。及至清口,水势渐微,舟舰并不得渡,众军皆溃,明彻穷蹙,乃就执”。又 《资治通鉴》: 唐乾宁四年 (897),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遣将庞师古领徐、宿、宋、滑七万之兵 “营于清口”,皆此。金、元后,黄河夺淮入泗,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明、清时成为黄河、淮水交会之处。

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水经·济水篇》: 济水 “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汶水从东北来注入”。郦道元注: “济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谓清口也。” 《资治通鉴》: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萧斌 “使王玄谟戍碻磝,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清口亦随之移位。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也是粮运咽喉之地,为南北漕运重地。


(1)古泗水入淮之口。又称泗口、清河口,因古泗水一名清水,故名。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地当南、北交通咽喉,淮上军事要地,屯兵戍守。南朝陈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皆指此。金、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清口遂为河防要地。潘季驯《河防一览·河防险要》:“清口乃黄、淮交会之所。”(2)古汶水入济之口。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萧斌使申坦、垣护之据清口,即此。


猜你喜欢

  • 拱极门

    原名万胜门。俗称大北门。又名柳门。即江陵城 (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 北门。清名拱极门。北上中原的驿道经此。

  • 中召集

    一名中赵集。即今河南内黄县南中召乡。旧属滑县。民国《重修滑县志》卷6:“中召集,七十五里。”1949年改属内黄县。

  • 西藏

    在我国西南部。北面与新疆、青海接壤,东面与四川、云南接壤。西面及南面分别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为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古为羌、戎地,唐、宋为吐蕃地,元代为宣政院管辖的乌思

  • 图苏湖城

    又称图苏湖迎驾殿、秃思忽城、秃思忽凉楼。元太宗十年 (1238) 建,在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东南。《元史·地理志》: 太宗十年 “营图苏湖迎驾殿,去和林城三十余里”。志费尼 《世界征服者史》载: 窝阔台合

  • 东平墟

    即今广东阳东县东南临海之东平镇。清设东平墟汛。

  • 文峰塔

    在今江苏扬州市南门外宝塔湾古运河畔。明万历十年(1582)建于文峰寺内。为仿楼阁式砖木结构。七层八面。塔下文峰寺久废。唐鉴真和尚由此启航东渡日本。

  • 福缘

    亦作禄缘。在今广东新兴县南。《方舆纪要》卷101新兴县 “立将镇” 条内: “福缘巡司在县南三十里。洪武元年置,十五年废。”

  • 巢陵城

    在今山东聊城市东十五里。五代晋开运二年 (945) 聊城县及博州迁治于此。相传为巢父隐居躬耕处。《清一统志·东昌府一》 谓巢陵城在聊城县东北十五里; 《方舆纪要》 卷34又谓巢陵城在聊城县西南十五里,

  • 良村

    即今广东新会市东北荷塘镇(良村市)。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新会县“墟市”有良村市。

  • 林口隘

    即今福建长泰县北林口。《方舆纪要》 卷99长泰县: 林口隘在 “县北五十里。又县西北有鸬鹚、 下翁等隘; 县东北有上宁、 磨、 白桐等隘; 县东南为朝天岭隘,俱有民兵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