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淮西

淮西

①地区名。亦称淮右。隋唐以前,从中原地区通往长江下游一般都在今安徽寿县附近渡淮,这段淮水的流向为自南而北,所以习称今皖北、豫西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史记·荆燕世家》: 汉高帝六年 (前201),立 “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

②唐方镇名。为淮南西道简称。


(1)古地区名。隋唐以前,从长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渡淮,这一段淮水流向系自南向北,故习称今皖北豫东淮河北岸一带为淮西,亦称淮右。(2)唐方镇名。全称淮南西道。至德元载(756年)置淮南西道节度使,简称淮西节度使,治颍川郡(今河南许昌市)。乾元元年(758年)移治郑州(今河南郑州市),次年移治寿州(今安徽寿县),上元二年(761年)移治安州(今湖北安陆市),大历八年(773年)移治蔡州(今河南汝南县),十一年移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十四年还治蔡州,号为淮宁军,寻又改为申光蔡节度使。贞元十四年(798年)改号彰义军,元和十二年(817年)复为淮西节度使。长期领有申、光、蔡三州,相当今河南省郾城、上蔡、新蔡以南,西平、遂平、确山、信阳以东地区。长期为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割据,元和十二年(817年)为中央平定,次年废。


猜你喜欢

  • 零壁县

    北宋元祐元年 (1086) 以虹县零壁镇置,属宿州。治所即今安徽灵璧县。旋废。七年 (1092)复置,政和七年 (1117) 改为灵璧县。古县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分虹县置,即今安徽省灵璧县。

  • 二渡关

    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一百十里,接江西广丰县界。《方舆纪要》卷97浦城县:二渡关“为入闽之间道。其地山岭巉岏,溪流回绕,东西二面皆为桥以渡,因曰二渡关”。

  • 古笪国

    在今越南中部东南之芽庄。是古代中西交通沿海航线要地。《新唐书·地理志》:广州通海夷道“门毒国,又一日行,至古笪国”。

  • 平湖村

    即今广东宝安县东北平湖镇。清康熙《新安县志》卷3:有平湖墟。

  • 陌底渡

    又名郖津渡。在今山西芮城县东三十五里陌南镇南,黄河渡口。明置巡司于此。

  • 三天子都

    今安徽黄山山脉的古名。西起祁门、黟县,以黄山市区为中心,东连歙县、绩溪等地,横亘在皖南山地的中枢,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又《海内东经》:“浙江

  • 乐安国

    东汉永元七年(95)改千乘郡置,治所在临济县(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西二里)。辖境相当今山东滨州市及高青、博兴、广饶、桓台、寿光等县地。本初元年(146)改为郡,移治高苑县(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镇)。西晋

  • 必出江

    在今青海柴达本盆地东北。《方舆纪要》卷64安定卫:必出江“在安定卫东。明永乐二十二年中,使乔来喜使西域,行至必出江,死于贼”。即此。

  • 曹甸镇

    即今江苏宝应县东北三十二里曹甸镇。民国殷惟龢 《江苏六十一县志》: 宝应县 “东北有崔家堡、曹甸二镇,曹甸亦跨淮安县界”。1940年12月,新四军发动曹甸战役,给国民党顽固派以沉重打击。在江苏省宝应县

  • 宏静县

    即弘静县。在今宁夏永宁县南望洪附近。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1:“《隋图经》云“宏静县本汉城,居河外三里,乃旧薄骨律仓城也。后魏立宏静镇,徙关东汉人以充屯田,隋立县。”即“弘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