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县
清光绪元年 (1875) 置,为台北府治。治所在艋舺 (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二十一年 (1895)被日本侵占后改置台北县。
古县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艋舺(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为台北府治。二十一年为日本侵占,改置台北县。
清光绪元年 (1875) 置,为台北府治。治所在艋舺 (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二十一年 (1895)被日本侵占后改置台北县。
古县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置,治艋舺(今台湾台北市城中区),为台北府治。二十一年为日本侵占,改置台北县。
在今江西广昌县南。《明一统志》卷53建昌府:血木岭“在广昌县南一百二十里。旴水所出”。
在今湖北监利县东南四十八里朱河镇。清雍正十年(1732)移瓦子湾巡司于此。乾隆五十六年(1791)裁,改主簿。
在今河北满城县东北三里。《方舆纪要》 卷12满城县: 眺山 “巍然特立,可以眺远,因名。山北有五马、黄金二洞,容数百人”。
一名牛心山。在今青海湟中县东南,南川河西。《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西南远山,东北流径牛心堆东。”《资治通鉴》:唐贞观九年(635)夏闰四月,“癸巳,(李)靖等败吐谷浑于牛心堆”
即今山东高唐县东南杨屯乡。《清一统志·东昌府一》:杨官屯桥“在高唐州东二十五里,跨通济河。每夏秋水涨作筏以济”。
即今湖北钟祥市东北洋梓镇。民国 《湖北通志》 卷33 《乡镇》: “洋梓镇,在 (钟祥县) 城东北二十七里。”在湖北省钟祥市中北部。面积403平方千米。人口5.7万。原此地多梓树,洋者广也,故名。镇人
亦作临甾、临菑。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西周初封太公望于齐,建都于此。春秋、战国时齐国均都此。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等,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中心。《战国策·
宋大理置,属永昌府。即今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元属孟定路。明改耿马宣抚司。
①即今江西南丰县南石嘴村。民国《南丰县志》卷2:二十九都石嘴墟在“县东南九十里”。②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北三十里石咀镇。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桂平县图:东北有石嘴墟。
即今安徽望江县西北五十二里码头河。《方舆纪要》卷26望江县:马头河在“县北五十里。亦受大茗诸山之水。县西北四十里鸦滩之水,亦流汇焉。下流入武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