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淄水

淄水

①又名柴汶。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前516),“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杜注: “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北入汶。” 《水经·汶水注》: “汶水又南,左会淄水,水出泰山梁父县东……淄水又径梁父县故城南,淄水又西南径柴县故城北,世谓之柴汶矣。”

②又作菑水或甾水。即今山东中北部淄河。下游古今有变化。《尚书· 禹贡》 青州: “潍、淄其道。” 《汉书·地理志》 泰山郡莱芜县: “原山,甾水所出,东至博昌 (今博兴县东南) 入泲。”《水经· 淄水注》: “淄水东北合时水入海。” 按《史记· 河渠书》: “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其事当在战国时,则战国前淄水本单独入海。沟通菑、济之初,盖分菑入济,菑水正流仍当入海。《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 《括地志》: “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未知何时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菑遂绝,至西汉后期犹然,此即 《汉书· 地理志》 所载状况。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即 《水经》、郦注所载。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青河下游入海。金、元后又改入青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


古水名。又作菑水。(1)《尚书·禹贡》青州:“潍、淄其道。”即今山东省淄河,惟下游多变迁。战国前此水单独入海。后沟通了淄、济,初则分淄入济,淄水正流仍当入海。后入济之流转盛,而入海之流遂绝。东汉又还复入海故道。金、元以前大致走今小清河下游入海,金、元以后又改入清水泊。清代以来清水泊淤塞,淄水改合小清河入海。(2)又名柴汶。上源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北羊流河,西南流合今小汶河,又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春秋》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齐师围成,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即此。


猜你喜欢

  • 将军石关

    明置,属密云县。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四里靠山集乡北将军关。长城关隘之一。《方舆纪要》 卷11密云县: 峨嵋山寨 “其东曰黄松峪关、将军石关,自将军石而北十三里曰夹城岭”。即此。清设把总驻守。

  • 铸剑池

    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北莫干山上。《方舆纪要》 卷91湖州府乌程县: 莫干山 “在府西南百五十里。上有铸剑池,旁有磨石,相传吴王铸剑处”。

  • 化平县

    金大定七年(1167)改安化县置,属平凉府。治所在制胜关(今宁夏泾源县西北四里官庄)。元初并入华亭县西北四里官庄。1913年又改化平川厅为化平县,属甘肃泾源道。1928年直属甘肃省。1950年改为泾源

  • 石陂街

    即今福建浦城县西南石陂镇。清康熙二十年(1681)溪源巡司移驻于此。

  • 阳山镇

    隋大业二年(603)改大渡戍置,属嶲州。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大渡河南岸。唐武德元年(618)改置阳山县。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西部、直湖港和新渎桥港两岸。面积9平方千米。人口 8000。镇人民政府驻阳山,

  • 东华山

    ①即今江苏丰县东南三十里华山。《方舆纪要》卷29徐州丰县:东华山“亦曰华山,亦曰小华山。周十余里。土山也。明嘉靖五年,以河患移县治此。三十一年复还旧治”。②在今江西永新县城东。《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

  • 鼓吹山

    在今浙江象山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11庆元府: 鼓吹山 “在象山县东南八里。有一峰,崒然特高,天欲阴雨,有声轰轰如鼓吹鸣,因名”。

  • 打马㩜溪

    即今台湾省花莲县西南乐乐溪,为秀姑峦溪西源。《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大港上源曰打马㩜溪,出秀姑峦山,东流经治北……经奇密社北,入于海。”

  • 红土冈

    在今河南新乡市北。《方舆纪要》卷49新乡县:红土冈“在县北十里。俗传为纣师倒戈血流之所”。

  • 汧川

    古水名。又作汧水。即今陕西省西部渭河支流千水。十六国时为羌人所居,称为汧川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