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渡湖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民国 《湖北通志》卷10黄冈县: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
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涨需渡,涸可涉”,故名。为河流堰塞湖。湖面海拔20米。原有面积152.3平方千米,经围垦后现有面积35.2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3米,蓄水量0.42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倒水、举水等,出流经人工渠道排入长江。出口处已建闸控制,为一水库型湖泊。盛产鱼类和莲、菱。有灌溉之利。
即今湖北新洲县南涨渡湖。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黄冈县西北有涨渡湖。民国 《湖北通志》卷10黄冈县: 涨渡湖 “在县西北九十里”。
在湖北省东部武汉市新洲区南。因水位季节变化显著,“涨需渡,涸可涉”,故名。为河流堰塞湖。湖面海拔20米。原有面积152.3平方千米,经围垦后现有面积35.2平方千米,最大水深2.3米,蓄水量0.42亿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倒水、举水等,出流经人工渠道排入长江。出口处已建闸控制,为一水库型湖泊。盛产鱼类和莲、菱。有灌溉之利。
即今江西会昌县南筠门岭镇。地当湘水上游。《清一统志·赣州府二》: 筠门镇巡司 “在会昌县南八十里。旧驻湘乡,本朝乾隆三十年移此”。
即今福建建阳市东北四十里崇洛乡。明嘉靖 《建阳县志》 卷3: 崇洛市 “在洛田里”。
东汉改南武阳县为侯国,属泰山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邑县。后改为南武阳县。《后汉书·窦宪传》: 和帝封窦宪为 “武阳侯”,即此。
明洪武元年(1368)置,即今广东惠东县。清雍正八年(1730)改置巡司于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在今广东省惠东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于此改置巡检司。
①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属普安卫。治所即今贵州盘县特区西南乐民镇。清废。②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属雷州卫。治所在今广东遂溪县西南乐民镇。清顺治中废,拨雷州右营外委驻防。明洪武二十七年(
古印度的别译。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2: “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①即今四川乐至县西三十里高寺乡。清光绪 《乐至县志》 卷2: 咸丰十年 (1860),“张逆 (指白莲教首领张子总) 复夥彭匪犯县西放生铺、高寺场等处”。②亦作高石场。即今四川威远县东北高石镇。清嘉庆
南齐置,为龙苏郡治。治所在今广西浦北县北十里苏村。隋属合浦郡。唐初废。古县名。南朝齐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东北苏村附近。为龙苏郡治。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属越州,大业时属合浦郡。唐初废。
唐安西四镇之一。贞观二十二年 (648)置,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市。《新唐书· 西域传 · 龟兹》 阿史那社尔破龟兹,“始徙安西都护于其都,统于阗、碎叶、疏勒,号四镇”。又,《地理志》 引贾耽《四夷路程》
在今辽宁绥中县南,濒临渤海湾。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止锚湾、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丝屯等处。其中石碑地遗址规模最大,南北五百多米,东西二百六十多米,面积近十五万平方米,四周有宫墙。南端中心为一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