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山
①在今广东潮州市西北韩江西。《舆地纪胜》 卷100潮州: 海阳山“在海阳县”。《清一统志·潮州府》 引 《广东通志》: 海阳山 “在县北一十里”。
②古名阳海山、阳朔山。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等县境内之海洋山。东北一西南走向,为湘江上源海洋河及支流灌江发源处。《方舆纪要》 卷107兴安县: 海阳山在 “县南九十里,西南去灵川县九十里,盖境相接也。本名阳海山,俗曰海阳,湘、漓二水皆出于此山”。
古山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海洋山。
①在今广东潮州市西北韩江西。《舆地纪胜》 卷100潮州: 海阳山“在海阳县”。《清一统志·潮州府》 引 《广东通志》: 海阳山 “在县北一十里”。
②古名阳海山、阳朔山。即今广西东北部兴安、灌阳、灵川、恭城等县境内之海洋山。东北一西南走向,为湘江上源海洋河及支流灌江发源处。《方舆纪要》 卷107兴安县: 海阳山在 “县南九十里,西南去灵川县九十里,盖境相接也。本名阳海山,俗曰海阳,湘、漓二水皆出于此山”。
古山名。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海洋山。
明置,属侯官县。即今福建福州市东鼓岭。昔为戍守要地。
在今山东长清县南五十里黄崖山。清咸丰十一年 (1861) 太谷学派学者、江苏仪征人张积中为避兵乱而来此筑寨讲学,逃难入山者有八千余户。同治五年 (1866) 山寨被清军攻破,全寨数千民众被杀。
①在今福建诏安县城东。《方舆纪要》卷99南诏县:东溪桥“在县东门外,长七十丈。嘉靖二十八年,创建木桥。隆庆五年重修,改曰通济桥。万历二十四年,易以石,仍曰东溪桥”。②在今福建漳浦县城东。《方舆纪要》卷
①唐、五代方镇名。唐贞元十年 (794)以陈许节度使为忠武军。治所在许州 (今河南许昌市)。辖许、陈 (今河南淮阳县) 二州。相当今河南长葛、太康以南,舞阳、沈丘以北,襄城以东,淮阳以西地。天复元年
俗称八美司。即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八美镇。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八美土百户。
在今云南盈江县东北盏西乡。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允英人在盏西、蛮允两路通商。光绪 《腾越厅志稿》 卷3: 盏西练 “十二寨。上半练东至芭蕉岭,南至滥泥箐,西至野人山,北至猛崩隘; 下半练东南至大
即今福建惠安县西科山。《清一统志·泉州府》: 登科山 “在惠安县治西。旧名登高。宋卢瞻读书其上,举八行科,故易今名”。
疑即御宿苑。西汉长安苑囿。在今陕西长安县南。《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 注: “如淳曰: ‘御羞,地名也,在蓝田,其
明永乐十二年 (1414) 置,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在今云南梁河县东北二十里曩宋。正统三年(1438) 改属全齿军民指挥使司。正统八年 (1443)升为南甸宣抚司。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置,治蛮干(
①唐开元四年 (716) 改蒲城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蒲城县。以奉祀睿宗陵墓,故名。天祐三年 (906) 改属同州。五代唐还属雍州。后周属京兆府。北宋初属同州,开宝四年 (971) 复名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