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洪洞县

洪洞县

隋末改杨县置,属平阳郡。治所即今山西洪洞县。唐属晋州。《元和志》 卷12洪洞县: “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 北宋属平阳府。元属晋宁路。明属平阳府。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1928年直属山西省。


在山西省南部。属临汾市。面积1853.9平方千米。人口72.6万。辖9镇、7乡。县人民政府驻大槐树镇。因城南洪崖城北古洞得名。西周为杨侯国。春秋晋置杨氏县,治今县东南。西汉改为杨县,属河东郡。东汉因之。三国魏正始八年(247年)后属平阳郡。西晋因之,晋末废。北魏太平真君初置禽昌县,太和中移治今临汾市。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复置杨县。隋义宁元年(617年)改杨县为洪洞县(即今治),属临汾郡。《元和郡县志》:洪洞县“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山西省通志》:“县北五里有洪崖古洞,县以洞名。”唐属晋州。北宋属平阳府,熙宁五年(1072年)省赵城县入洪洞县;元丰三年(1080年)又复赵城县。金属平阳府。元洪洞县属晋宁路,赵城县属霍州。明并属平阳府。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城县改属霍州,洪洞县仍属平阳府。1914年洪洞、赵城二县俱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1年属太岳区。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洪洞县、赵城县合并称洪赵县,属晋南专区。1958年洪赵县与霍汾县并称洪洞县。1959年霍汾县析出。1971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属临汾市。地处临汾盆地北部。汾河、洪安涧河、曲亭河、大洪峪河、三交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棉花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硫黄、石灰石、石膏、紫石等。工业有煤炭、电力、建材、化工、机械、焦化、化纤、陶瓷、酿酒、造纸、食品等。同蒲铁路和108、309国道经此。名胜古迹有广胜寺、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古大槐树、坊堆遗址、永一堡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杨行镇

    又名杨巷、白沙。即今上海市宝山区西杨行镇。清光绪《宝山县志》卷1:杨行镇“里人杨垕所创,故名”。在上海市宝山区陆境中部。面积37.9平方千米。人口3万。镇人民政府驻杨行,人口 5400。南宋成村,相传

  • 东关清真大寺

    明洪武年间建,在今青海西宁市东关大街。是青海目前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也是西北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

  • 易娘部

    宋代的部名,属叙州羁縻。在今云南彝良县东南七十里奎香。元置益良州。在今云南省彝良县境。北宋属梓州路。南宋属潼川府路。元废。

  • 归义驿

    在今湖南汨罗市东南。即古汨罗戍。后为归义驿。

  • 崞村堡

    即今河北宣化县南三十里崞村镇。清同治《畿辅通志》 卷5宣化县图: 南有崞村。

  • 公平墟

    ①即今湖南耒阳市南四十四里公平圩镇。旧属永兴县。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永兴县图:县西北有公平墟。②即火田铺。今湖南蓝山县东北二十里火市乡。③即今广东海丰县东北公平镇。清乾隆《海丰县志》卷3:明崇祯四年

  • 云母堂

    北魏平城宫殿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太祖纪》 载:天兴三年(400)七月,“起中天殿及云母堂、金华室”。

  • 兴圣县

    唐神龙元年(705)改显武县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西南。开元二年(714)废入昌明县,寻复置。二十七年(739)又废。古县名。唐神龙元年(705年)改显武县置,治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南。属绵州。开

  • 宁塞军

    ①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属陇右节度使。治所在廓州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天宝初改为宁塞郡。②唐方镇名。光化元年(898)改保塞军置,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后改名卫国

  • 防风氏

    在今浙江德清县东南防风山。《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 防风氏后至, 禹杀而戮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