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房山
在今广西博白县东。明万历 《广西通志》卷5博白县: 洞房山在 “县东十里。广七十里。下有洞乳,缀丹碧,丽若雕房”。
在今广西博白县东。明万历 《广西通志》卷5博白县: 洞房山在 “县东十里。广七十里。下有洞乳,缀丹碧,丽若雕房”。
即今四川南部永宁河。《宋史·神宗纪》:元丰三年(1080),“林广破乞弟于纳江”。即此。
在今贵州省南部。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山深箐密,其中故为苗族所居,因名。在贵州省南部,西起北盘江岸,东到黔、湘边界,余脉伸入湘、桂两省区。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东西走向,无明显山脊线。一般海拔 100
亦作苏郡。南朝宋泰始中置,治所在龙苏县(今广西浦北县北苏村附近)。南齐改名龙苏郡。即“龙苏郡”。
①又名武帝台。西汉武帝时置,在今河北海兴县东近海处。《水经·淇水注》: 清河枝渎 “浮渎又东北,径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清一统志· 天津府二》 “望海台” 条引 《旧志》称: 武帝台 “在盐山
自安徽田家庵 (今淮南市) 东南九龙岗起,经合肥至芜湖北裕溪口。全长215公里。1934年动工修筑,次年建成。自安徽省蚌埠(东站)经长丰(水家湖)、合肥至芜湖(北站),长263千米。原为开发淮南煤矿而
即今广东揭东县东南炮台镇。旧属揭阳县,清设巡司于此。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陆凉州。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北三十里芳华镇。《元混一方舆胜览》芳华县:“四时皆春,故名。”明永乐初废入陆凉州。古县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陆良县北芳华镇
清乾隆八年(1743)建。即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清为锡林郭勒盟及阿巴哈纳尔左旗驻地。1953年改名锡林浩特。1983年改设锡林浩特市。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2唐县: 神和山 “旧名石河山。居民避兵于此得免,因改今名”。
在今广西藤县东。《方舆纪要》 卷108藤县: 黄埇江 “在县东五里。……北流入于郁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