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洞庭湖

洞庭湖

①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山海经·海内东经》: “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 屈原 《离骚》: “邅吾道兮洞庭。” 关于洞庭湖的演变,长期以来地理学界、水利学界根据近百数十年来的湖面日渐填淤,普遍认为整个历史时期湖面都是在不断缩小,不同的是时快时慢而已。《历史地理》 创刊号载张修桂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一文中,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结合湖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调查和卫星照片,对洞庭湖演变的全过程进行了考察,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在全新世初至公元3世纪,洞庭湖地区还是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 4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处在沉降扩展时期,唐宋时已沦为 “周极八百里” 的湖泊景观; 19世纪中叶至今处于淤塞萎缩的过程中。整个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②即今江苏太湖。晋左思 《吴都赋》: “指包山而为期,集洞庭而淹留。” 《文选》 注引王逸曰: “太湖在秣陵东。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


古称云梦。在湖南省北部,湖面跨岳阳、汨罗、湘阴、沅江、汉寿、华容、南具等县市。《山海经·中山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史记·吴起列传》:“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史记·苏秦列传》:楚,天下之彊国也,“南洞庭、苍梧”。《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即此。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 2432.5 平方千米。为构造断陷而成,湖面海拔33米,最大水深23.5米,蓄水量155.44亿立方米。汇纳湘、资、沅、澧四水及新墙河、汨罗江,长江太平、松滋、藕池三口汛期泄入的洪水,调蓄后经城陵矶出口注入长江。历史上面积曾达 6000 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洞庭”。后由于湖盆泥沙淤积严重和人工围垦,已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及万子湖、横岭湖、大通湖、目平湖等。由于湖泊容积日趋减少,大面积湖滩湿地成为候鸟越冬栖息地。已建有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盛产鱼、虾、芦苇,湘莲是洞庭湖特产。君山、岳阳楼是著名胜迹。


猜你喜欢

  • 王家场

    在今四川眉山县南十五里永寿镇。清嘉庆《眉州属志》卷2有王家场。

  • 温谷水

    即今甘肃通渭县南牛谷河。《水经·渭水注》: “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县故城南,……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下游今名散洛河。

  • 钟 (鍾) 村

    ①在今安徽广德县境。《宋史·岳飞传》: “兀术趋杭州,飞要击至广德境中,六战皆捷。驻军钟村,军无见粮,将士忍饥,不敢扰民。” 今广德县东北六十里新杭镇有将军山,相传以岳飞驻军此山得名。西北四十里赵村乡

  • 浑河

    ①即今河北永定河。元、明时称浑河。《元史·河渠志》: “浑河,本卢沟水。” 《明史·河渠志五》: 桑干河 “曰卢沟河,亦曰浑河”。②即小辽水。古称辽水。今辽宁省东部辽河支流浑河。满语称瑚努呼河。《辽史

  • 前燕

    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元康四年 (294) 鲜卑慕容廆于大棘城 (今辽宁义县西北) 建立政权,永嘉初,自称鲜卑大单于。东晋咸康三年 (337) 其子皝称燕王,都龙城 (今辽宁朝阳市)。皝子儁迁都蓟(今天

  • 三江府

    明永乐五年(1407)属交趾布政司。治所在麻溪县(今越南北部永富省红河右岸锦溪)。辖境相当今越南永富省部分及河宣省南部地。宣德二年(1427)以后地入安南。

  • 逻游 (遊) 县

    唐置,属羁縻连州。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后废。

  • 陕甘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 吴起镇。11 月,中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将陕甘边区扩建为陕甘省,省府驻甘泉县西北下寺湾。后迁鄜县套洞原及吴起镇。辖甘洛、鄜县、宜川、甘泉、肤施、中宜

  • 房连山

    在今湖南辰溪县东四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1辰溪县 “五城山” 条下: 房连山 “连峰接岫,廉隅峭厉,如房室然”。

  • 大巴岭山

    即今川陕边界之大巴山。《寰宇记》卷133南郑县:“大巴岭山在县西南一百九里。《水经注》云:廉水出巴岭,北流经廉州。又《周地图记》云:此岭之南是古之巴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