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洛阳市

洛阳市

1948年当地解放后由洛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河南洛阳市。


简称洛。在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面积1.5万平方千米(市辖区544平方千米)。人口633.8万(市辖区148.9万)。辖涧西、老城、西工、吉利、瀍河回族、洛龙6区和孟津、新安、嵩县、汝阳、栾川、伊川、宜阳、洛宁8县,代管偃师市。市人民政府驻西工区。周初,周公(旦)营洛邑,建王城(今洛阳市城区王城公园一带)、成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二城。平王东迁王城,以为都城。敬王迁都成周。战国始称洛阳,因在洛河之北,故名。《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阳。”历史上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梁、五代唐等先后建都于此,号称“九朝古都”。秦置洛阳县(治今洛阳城区东北白马寺东),属三川郡。西汉改��阳县,属河南郡。东汉建都于此,改为河南尹。三国魏复改洛阳县。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东魏初改置洛州。隋大业元年(605年)在汉魏洛阳故城西建城,炀帝迁都于此,称东京。并置豫州,后改称河南郡,同时移洛阳县治于此。唐初为洛州,显庆二年(657年)建东都,武则天改称“神都”,开元元年(713年)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742年)定为东京。五代梁和唐、晋亦曾都此。五代梁、晋、汉、周和北宋称为西京河南府。金兴定元年(1217年)称中京金昌府,正大初重建洛阳城,即今洛阳市老城区。元为河南府路。明、清为河南府。1913年设豫西道,1914年改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洛阳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地级)。1955年洛阳县撤销并入。1958年由洛阳专区代管,1964年再归省辖。1971年洛阳地区孟津县划入,1976年孟津县复归洛阳地区。1983年洛阳地区的新安、偃师、孟津三县划入。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将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六县划入。1993年偃师县改市。地处伏牛山、熊耳山和豫西黄土丘陵区,黄河流经北部,洛河、伊河流向东北,北汝河流向东南。南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北部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产小麦、玉米、甘薯、谷子、豆类、棉花、烟叶、油料作物为主。以产牡丹著名,有“牡丹花城”之美称。矿产有钼、铝土、钨、硫黄、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等。工业有冶金、电力、石油、化工、机械、建材、煤炭、纺织、食品、造纸、农机修配、农林牧副产品加工和采矿等。传统工艺品有唐三彩、宫灯和仿古铜制品。陇海、焦柳铁路在市区交会,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东西,207国道纵穿南北,洛界、洛常、洛卢等公路以洛阳为起点伸向四方。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周公庙、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故城、洛阳古墓博物馆等,其中龙门石窟为世界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 土鲁番城

    亦作吐鲁番城。明土鲁番国都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方舆纪要》卷65:土鲁番,“《四夷考》:土鲁番一名土尔番。本交河县之安乐城。城方三里,地平, 四面皆山,气候多暖”。清祁韵士《万里行程记》:土鲁番“

  • 底寨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治所在今贵州息烽县西南底寨乡。明洪武五年 (1372)改为底寨长官司。元置,治今贵州省息烽县西南底寨。属八番顺元宣慰司。明洪武五年(1372年)改为底寨长官司。

  • 九盘山

    ①即今浙江临海市东南涌泉、溪口、兰田、梓林诸乡镇交界处之九支山。《舆地纪胜》卷12台州:九盘山“在临海县东南七十五里。以其路萦回九转,故名。绝顶可眺大海”。②又名九盘寺山。在今四川大竹县西。明曹学佺《

  • 公庄墟

    旧名獭子墟。即今广东博罗县东北公庄水上游公庄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博罗县东北有獭子墟。

  • 东宄山

    在今越南河内市红河东嘉林县境。《寰宇记》卷170交州:南定县有九宄山。《方舆纪要》卷112安南北江府:九宄山“在嘉林州。一名东皋山。唐高骈建塔其上”。

  • 米仓村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北。《旧唐书·李晟传》:兴元元年(784)五月,“晟自东渭桥移军于光泰门外米仓村,以薄京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唐李晟败朱泚军于此。

  • 狼山县

    ①唐渤海国置,属晴州。治所在今朝鲜狼林山附近。辽徙废。②1944年改狼山设治局置,属绥远县。治所在永安堡 (今内蒙古临河市北狼山镇)。1954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撤销,并入杭锦后旗。(1)古

  • 曲水桥

    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北。《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清江县:曲水桥“在府(治今临江镇)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

  • 东庐山

    亦名庐山。即今江苏溧水县东南二十里东庐山。《寰宇记》卷90引山谦之《丹阳记》云:“溧水县西八十里有庐山,与丹阳分岭。俗传严子陵结庐于此。或云山形似庐舍,因以为名。”《舆地纪胜》卷17谓之东庐山。即江苏

  • 黄土塘镇

    即今江苏无锡市东北五十里东清河畔黄土塘村。明弘治 《无锡县志》 卷2: “东: 六十都有黄土。” 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无锡县东北有 “黄土塘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