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源县
唐武德七年 (624) 置,属洋州。治所在今陕西镇巴县南。大历元年 (766) 移治今西乡县南十五里白湍村。宝历元年 (825) 废。
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今陕西省镇巴县南。先后属洋州、洋川郡。大历元年(766年)移治今西乡县南,宝历元年(825年)废。
唐武德七年 (624) 置,属洋州。治所在今陕西镇巴县南。大历元年 (766) 移治今西乡县南十五里白湍村。宝历元年 (825) 废。
古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置,治今陕西省镇巴县南。先后属洋州、洋川郡。大历元年(766年)移治今西乡县南,宝历元年(825年)废。
在今广东广宁县城北。《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广宁县: 福星山 “在县治北。圆秀如覆釜,城跨其上”。
又作阳苴咩城。简称苴咩城。公元779年南诏异牟寻迁都于此后筑城。即今云南大理市西北旧大理。此后先后为南诏、大理国都。羊,又作阳(《旧唐书·南蛮传》)。又简称苴咩城(《蛮书》)。公元779年南诏异牟寻徙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北十六里二刘。宋时村人刘砥、刘砺兄弟同科进士,故名。
在今福建光泽县东北。《寰宇记》卷101邵武军邵武县:乌君山“在县西一百里。高二千二百丈。……秦汉之代有徐仲山者,于此山(采药)遇神仙妃耦,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故山因名之,今有乌君石存焉”。《方舆纪
①又名汴河、汴渠。《汉书·地理志》 作卞水,指今河南荥阳市西南索河。《后汉书》始作汴渠,移指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汤渠(即古鸿沟)。《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69),“遣将作谒者王吴修汴渠”。注
在今福建连城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8连城县:“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层叠,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集镇名。在广东省东莞市南。大岭山镇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480。农产以稻、豆类、甘蔗等为主。盛产优
在今江苏无锡市西惠山寺前。唐陆羽《游慧山寺记》曰:“寺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马亭, 以备士庶投息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石,……寺中有方池,一名千叶莲花池,一名塘,一名浣沼。”
在今四川阿坝县西北上阿坝。清雍正元年(1723)置上阿坝甲多寨土千户。
在今广西桂平县北。《方舆纪要》 卷108桂平县: 高振岭 “在府北百余里。成化二年,韩雍讨大藤峡,登岭督战处”。
亦作丁镇。又名道口集。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三十二里双八镇。旧有管河主簿驻此。明置巡司。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