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南郡

河南郡

①汉高帝二年 (前205) 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今河南原阳、中牟二县以西,孟津、伊川二县以东,孟津至荥阳段黄河以南,汝阳、临汝、新密、新郑等县市以北地。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建都于洛阳,置尹。东魏天平初,移治宜迁县 (北周改为河南县,在今洛阳市西)。隋初废。大业三年 (607) 改豫州为河南郡,治所在河南县 (今洛阳市)。唐初改为洛州。

②东晋侨置,属雍州。寄治襄阳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西魏时治所在安养县 (今湖北襄樊市樊城北)。隋开皇初废。

③南朝宋侨置,治所在河南侨县 (今河南新野县东北)。北魏废。

④西魏大统中侨置,治所在大坞城 (今河南渑池县北十五里)。其后治所迁徙频繁。北周大象中废。


(1)汉王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治雒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为司州治。辖境相当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其后渐小。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改河南尹。西晋仍为河南郡。北魏太和中又改河南尹。东魏、北齐、北周皆为河南郡,属洛州。隋开皇初废。大业时又曾改豫州为河南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洛州。(2)东晋侨置,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隋开皇初废。(3)南朝宋侨置,治河南县(今河南新野县北)。北魏废。


猜你喜欢

  • 柴城

    在今河北巨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5巨鹿县: 柴城 “在县东三十里。五代周显德中所筑。《志》 云: 世宗父柴守礼本尧山人,尝徙于此,筑城以居,因名。今城址犹存”。

  • 思归县

    南齐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湖北南漳县境。后废。

  • 柴家集

    即今安徽阜南县北柴集镇。清乾隆 《阜阳县志》 卷4: 柴家集在 “西乡六十里”。

  • 洮儿河站

    即元塔鲁站。在今吉林大安市西北洮儿河南。明 《辽东志》 卷9: 海西西陆路有 “洮儿河”站。后废。

  • 由倭克特河

    又作由忒河、优克特河。即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支流马奇托瓦亚河。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4:黑龙江与格林河会流后,“又东北经科儿古噶山东, 由忒噶山西南,有由忒河自东南合二水来注之”

  • 扶卢山

    又名芙芦山。在今广东四会市东。《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扶卢山“在四会县东四十里。(高)百余丈。上有池,水四时澄澈,花木繁茂。耆老相传:甲戌日即有管弦之音。又云:昔六祖尝隐于此,六祖姓卢,故名。山有六

  • 大蒲河镇

    即今河北昌黎县东二十里大蒲河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9昌黎县图:东南有大蒲河,有都司、千总驻此。在河北省昌黎县东部,东濒渤海。面积74.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大蒲河,人口 2300。

  • 登仙桥

    原称红门桥。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南,横卧在谷冈河上。建于北宋绍圣元年 (1094) 以前。为一拱形石桥,长八丈,宽二丈,从头至尾砌成一座庙宇。原名红门桥,后改为登仙桥。1912年被洪水冲毁,十年后移址于原

  • 湖熟镇

    宋置,即今江苏江宁县东南湖熟镇。汉、晋为湖熟县治。1950年曾在附近发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遗址,后被命名为 “湖熟文化”。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部,跨秦淮河支流句容河两岸,南邻句容市。面积109平方千米

  • 劳村江

    即今贵州荔波县东之樟江。《清一统志·都匀府》:劳村江“在荔波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有三源:一出自县西水岩山;一出自县北烂土司,至县东南合流。一出自县东北黑瑶洞,亦流入焉。又东南径思恩入河池州界,为金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