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巷镇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南沈巷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沈港镇“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长泖,北通朱家角”。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沈巷镇“三国时沈友居此,故名”。
在安徽省和县南部。面积66.5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沈巷,人口 5140。以沈姓聚居,街间有大巷得名。1949年设沈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镇。1992年八角乡并入。主产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等。有食品加工、外贸冷冻、钢筋拉丝、胶合板等厂,还有竹编、木器等手工业。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经此。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西南沈巷镇。《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青浦县:沈港镇“在县西南二十里,南通长泖,北通朱家角”。清光绪《青浦县志》卷2:沈巷镇“三国时沈友居此,故名”。
在安徽省和县南部。面积66.54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沈巷,人口 5140。以沈姓聚居,街间有大巷得名。1949年设沈巷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镇。1992年八角乡并入。主产稻、棉花、油菜籽、小麦等。有食品加工、外贸冷冻、钢筋拉丝、胶合板等厂,还有竹编、木器等手工业。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经此。
即今安徽霍山县南霍山。《汉书·地理志》灊县:“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水经·沘水注》:“《地理志》曰:沘水出沘山,不言霍山。沘字或作淠。”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北长江南岸。清设守备、千总驻守。 《清一统志·武昌府》:八吉堡“在江夏县北五十里”。
①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为广州南站,粤汉铁路发端于此。对岸为石围塘,与广三铁路相望。②在今广东大埔县东北西河镇北。《明史·地理志》 大埔县: “南有大产巡检司,后迁黄沙。”③即黄沙城。今陕西勉县东南黄沙
一作太清山。在今湖南石门县北,接澧县界。《清一统志·澧州一》:大清山“上有五老峰、老君岩、石室,又有琼瑶紫极宫,乃李凝阳得道之所。其麓为茹溪所绕”。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乌尤山西山岩。岩上有尔雅台。相传为郭璞注尔雅处,故名。实为东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郭璞书岩 “在乌尤山”。
又名白马桥镇。即今浙江浦江县东北白马镇。清光绪 《浦江县志》 卷3: 傅宅市在 “县东四十里”。
明置,属石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宝珠寨在 “县北百二十里。《志》 云: 宝珠古寨口与县西北百五十里之赤珠古寨口,俱为番蛮出入要口。昔时立此二寨,以限隔之。今故址犹存”
在今云南昭通市西四十里。《清一统志·通府》:洒鱼河“在恩安县西四十里。发源马鞍山,汇昭通诸水,过大关,入金沙江”。
在今广东恩平市北九十里。《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猎径营” 条: 楼径营,“嘉靖二十五年设,防鸿咀山诸山贼,今为丰建屯。《邑志》,楼径东至仓步,通水洞贼巢,北至九岭,通老熊石贼巢,九岭至陈
①唐开元十九年 (731) 改障塞军置,治所即今天津市蓟县。《资治通鉴》: 唐天宝元年 (742),“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胡三省注: “静塞军在蓟州城内。”②唐大历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