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汾州

汾州

①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孝义、灵石、蒲县、乡宁、岚县、五寨等县以西地。孝昌时移治西河县(今山西汾阳县)。北齐改南朔州。唐武德三年(620)又改浩州为汾州,治所在隰城县(今汾阳县)。天宝元年(742)改为西河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汾州。北宋属河东路,金属河东北路。元属冀宁路。明属山西省,万历二十三年(1595)升为汾州府。

②西魏大统三年(537)置,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废帝三年(554)改为丹州。

③北周改南汾州置,治所在定阳县(今山西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改为耿州,十八年(598)复改汾州,并改定阳县为吉昌县。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乡宁等县地。大业初改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汾州,五年(622)改为南汾州。

④北周置,治所在蒲子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蒲县、大宁、石楼、永和等县地。隋开皇四年(584)废。

⑤隋开皇十六年(596)置,治所在永安县(今山西霍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汾西、灵石等县地。十八年(598)改为吕州。


(1)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县)。以境内汾水河为名。孝昌时徙治隰城县(明改为汾阳县,今山西汾阳市)。北齐改为南朔州,后又屡有改置。唐武德三年(620年)又改浩州为汾州。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等市县地。明万历中升为汾州府。(2)西魏改南汾州置,治定阳县(今山西吉县)。北齐复名南汾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耿州置汾州,治吉昌县(今山西吉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乡宁等县地。大业初改置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汾州,五年又曰南汾州。(3)西魏大统三年(537年)置,治义川县(今陕西宜川县东北)。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废帝三年(554年)改名丹州。(4)北周平齐后置,治龙泉城(今山西隰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隰县、蒲县、大宁、永和、石楼等县地。隋开皇初省。(5)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永安县(今山西霍州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霍州、汾西等市县地。十八年改名吕州。


猜你喜欢

  • 下冻州

    元分冻州置,属太平路。治所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下冻镇。后与上冻州合为上下冻州。

  • 仙人山

    在今广西武宣县西十里。《寰宇记》卷165引《岭表录》云:“象州武仙县, 旧有神仙集众高山,羽驾时见。如建州武夷山, 皆有仙人换骨函在。”《元丰九域志》卷9:武仙县“有仙人山”。

  • 赤眉山

    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舆地纪胜》卷88枣阳军:赤眉山“在枣阳县东北八十里。世传赤眉尝军此山下,地名北寨”。古山名。在今湖北省枣阳市东北。相传新莽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军驻此。

  • 玉夺三巴桥

    在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唐时建。上盖绿色琉璃瓦,汉称琉璃桥。藏语“玉夺”意为玉石,“三巴”意为桥。由此西行二里,即至布达拉宫。

  • 百花陀

    亦名百花山。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与门头沟区交界处。《清一统志·顺天府二》:百花陀“四围皆山,中有平川,约数十亩。产杉漆药草,春夏之交百花烂然,有金章宗石床尚存”。

  • 连珠山

    ①在今湖北宣恩县境。有二:一在县南。《方舆纪要》卷82忠建宣抚司:连珠山在“司北一里”。一在县东南。同书忠峒安抚司:连珠山在“司南二里。上有砦”。②在今湖北恩施市东。《方舆胜览》卷60施州:连珠山“在

  • 歌舞冈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舆地纪胜》卷89广州: 歌舞冈,“ 《郡国志》 云,歌舞冈,南越王三月三日登高处”。《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 “越秀山” 条: “ (越秀山) 折而西北为歌舞冈,一名越

  • 马牢山

    在今山西晋城市南二十里。《资治通鉴》:唐大顺元年(890),“李谠、李重胤收众遁去,存孝、罕之随而击之,至马牢山,大破之”。古山名。在今山西省晋城市南。唐大顺元年(890年)李存孝追击朱全忠别将李谠至

  • 温岭江

    在今浙江温岭市西南。清嘉庆 《太平县志》 卷1: 温岭江 “在温岭南,俗称江下,南出山门港、楚门港入海。凡海舰西去温州、乐清,北至台州、黄岩,率于此舣舟云”。

  • 渎江

    即今四川中部之岷江。《水经·江水注》:“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 《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渎江“岷江也。《禹贡》: 岷山导江入于海。凡以入海,《书》 者惟渎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