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修县

永修县

东汉灵帝时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西南。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五年(622)复置,属南昌州。八年省入建昌县。1914年改建昌县复置,属江西浔阳道。治所在今永修县西北艾城。1926年直属江西省。1949年迁今永修县(涂家埠镇)。


在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岸。属九江市。面积 2035 平方千米。人口36.1万。辖12镇、5乡。县人民政府驻涂埠镇。东汉中平中分海昏、建昌置永修县,治今涂埠镇西北7.5千米,属豫章郡。以“泮临修水,永受其利”之意命名。《名胜志》:永修县“以修水为名”。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废海昏县,移建昌县来治,治今艾城。隋省永修县入建昌县,属洪州。唐武德五年复置永修县,属南昌州;南昌州治建昌。八年废南昌州,复省永修县入建昌县,属洪州。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隶南康军。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县为州,属南康路。明降州为县,属南康府。清仍明制。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因与四川省建昌县同名,改名永修县,属浔阳道。1927年属江西省。1949年属九江专区,县人民政府迁今址。1970年属九江地区,1983年属九江市。地处九岭、幕阜山余脉边缘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修水横贯县境中部,至吴城镇入赣江北支汇入鄱阳湖,水网密布,多湖泊。西部有大型柘林水库,并建有水电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棉花、油菜籽、花生、蔬菜等,为全国商品粮、商品鱼生产基地县和省芝麻生产重点县。山地有森林。特产吴城大板瓜子、滨湖水牛。工业有电力、电机、采矿、玻璃、机械、化工、造纸、纺织、羽绒、食品等。所产“五洲牌”吊扇为工业名品。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及105、316国道纵贯县境,有虬上、永武等公路。赣江水运上达南昌,下经鄱阳湖入长江。有国家级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名胜古迹有柘林湖风景区、云居山真如寺、风雨桥、望湖亭、同安寺等。


猜你喜欢

  • 七里濑

    即严陵濑。亦名七里滩。指今浙江钱塘江自建德市东乌石滩至桐庐县南泷口的七里泷峡谷。《寰宇记》卷95桐庐县“严子陵钓台”条:七里濑“亦谓严陵濑”。南朝宋谢灵运有《过七里濑》诗。即“七里泷”。

  • 斫龙川

    一作咯罗川。即今甘肃中部黄河支流庄浪河。古水名。又作咯罗川。即今甘肃省境内黄河支流庄浪河。

  • 夹浦镇

    清置,属长兴县,即今浙江长兴县北二十四里夹浦镇。同治《长兴县志》卷1:夹浦镇“在县北二十七里,为三十四溇港之一。北接荆溪,南达乌程, 自皋塘镇废而贾舶渔艘皆舣于此”。在浙江省长兴县东北部,东濒太湖。面

  • 池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池州置,属江浙行省。治所在贵池县(今安徽贵池市)。辖境相当今安徽贵池、东至、石台、青阳、铜陵等市县地。明初改为池州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池州置,治贵池县(今安徽池州

  • 鲇鱼口镇

    一名鲇鱼套。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明、清置巡司于此。

  • 仲夏堰

    唐大和六年(832)刺史于孝友筑,在今浙江鄞县西南四十里。溉田数千顷。后废。在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西南鄞江镇它山堰北。唐明州刺史于季友开,溉田数千顷。唐太和七年(833年)筑它山堰,仲夏堰废。

  • 彭越台 (臺)

    又名梁王台。在今山东定陶县东五里。《方舆纪要》 卷33定陶县: 彭越台 “相传彭越所筑。今高阜隆起,即故址云”。

  • 全州千户所

    明洪武元年(1368)置,属广西都司。在今广西全州县。后废。

  • 施溶州

    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置,属永顺宣慰司。治所即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王村镇。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为土州。属永顺宣慰司。清时废。

  • 罗雄州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于罗雄部置,属曲靖路。治所在今云南罗平县南二十五里阿邦村北。至正二十三年 (1363) 迁治县北十二里旧州东。明代属曲靖府,万历十五年 (1587) 改罗平州。元至元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