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毕节卫置,属威宁府。治所即今贵州毕节市。雍正七年(1729)改属大定府。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毕节县“近城一水俨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 邑之得名以此。或云,元初设驿,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此皆附会之辞。“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转,乃彝族部族名。1993年改设毕节市。
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赤水、毕节二卫改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属大定府。1993年撤销,改设毕节市。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毕节卫置,属威宁府。治所即今贵州毕节市。雍正七年(1729)改属大定府。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据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毕节县“近城一水俨若濠堑,昔人谓之毕川, 邑之得名以此。或云,元初设驿,时逢除夕,故名曰毕节”。此皆附会之辞。“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转,乃彝族部族名。1993年改设毕节市。
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赤水、毕节二卫改置,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属大定府。1993年撤销,改设毕节市。
亦称木雅贡嘎。在今四川康定县南,与泸定县交界。南北长约20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藏语为“雪白”之意。主峰为7556米,为四川省最高峰。《中华民国新地图》:康定县南有贡嘎山。在四川省西部,康定县城
又名龙岩山、灵岩山、九龙山。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北四里。《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龙泓“在龙游县之龙岩山。东坡《送张嘉州》诗:‘梦中却到龙泓口’是也”。山麓旧有龙泓寺。今西面崖石上有唐末佛教造像大小七十
1948年11月解放后由南阳县城区析置,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简称宛。在河南省西南部。面积2.66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1975 平方千米)。人口 1047.8 万(市辖区168.4万)。辖宛城、卧龙2区
明洪武初改韶州卫置,属清远卫。治所在韶州府 (今广东韶关市)。后废。
即今广西东北部柳江、洛清江。《水经·泿水》: “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 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
楚国都称郢,战国时楚顷襄王为秦所败,迁都于陈 (今河南淮阳县),称郢陈。《史记·秦始皇本纪》: 二十三年 (前224),秦王召王翦,出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即此。战国时楚顷襄王
即三汊镇。在今江苏泗阳县东南三岔。《明史·河渠志二》:万历四年(1576),御史陈世宝言:“河自桃源三义镇历清河县北,至大河口会淮入海。”《清一统志·淮安府二》:三义镇巡司“旧名三汊镇。在桃源县东三十
又作合剌府站。元置,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南五里古城。元《析津志》天下站名:“洪宽百二十(里)合懒府, 高丽后门, 其东,海。”
由江苏南京通江西,即宁赣铁路东段。1936年 11 月,分皖段、赣段同时兴筑,至 1937年底,安徽境内从宣城修到歙县,计160公里; 江西境内从贵溪修到陈营 (今万年县),计49.9公里。由于抗日战
即今广东广州市北十二里小坪。初名小浦,清中叶改为小坪村。京广铁路经此。